中国空间站自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以来,仅用时两年便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实施了超过180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并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国际首次的突破。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速度令人瞩目,从首个舱段天和号核心舱于2021年4月29日发射升空,到全面建成仅用了1年多时间,相较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周期大大缩短。
在最近的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科学与应用进展情况介绍会上,官方公布了中国空间站在太空科研领域的亮眼成绩单。其中,一项关于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飞船不仅搭载了3名航天员,还携带了4条斑马鱼进入太空。这些斑马鱼与金鱼藻共同构建了一个小型水生生态系统,在43天的实验期间,斑马鱼成功繁殖并产下了鱼卵。
实验中,科学家观察到斑马鱼在太空中的行为异常,如背腹面颠倒游泳、旋转运动等,这主要是由于失重环境的影响。尽管面临这样的挑战,实验仍然成功实现了中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创造了国际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时间最长的纪录。
中国空间站还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实验,成功制造出符合工业应用严格要求的铌合金。这一突破可能会对航空航天技术产生深远影响。稀有金属铌被认为是航空航天业革命的关键,而铌合金的生产难度极大,需要苛刻的生产条件和长时间的高温处理。然而,中国科学家通过新的快速冷却方法,不仅提高了生产速度,还显著增强了合金的强度,使其能够满足发动机装配线的要求。
这一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可能使中国在军事和高端制造业领域占据巨大优势。使用铌合金制成的涡扇发动机叶片能够承受超过1700℃的高温,抗压强度是常用镍或钛合金的3倍,且更轻。这将推动发动机性能的提升,实现现有技术无法达到的速度和运行效率。
与此同时,神舟十九号飞船的飞行任务也在顺利进行中。该飞船于2024年10月30日发射升空,计划在轨飞行约6个月。按照计划,神舟十九号将在4月底或5月初返回地球,在东风着陆场着陆。在剩余的时间里,航天员们将继续进行科学实验、试验和出舱活动。
在2024年12月17日,航天员蔡旭哲和宋令东进行了首次出舱活动,成功完成了长达9小时的太空行走任务。这次出舱活动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长纪录,还打破了由美国宇航员保持了20多年的世界最长太空行走纪录。宋令东更是成为我国首名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为中国的太空探索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