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去年六月,我国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从月球背面采集并带回了1935.3克的月壤样品,这一壮举为人类探索月球背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这些样品中取得了多项新发现,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历史及古磁场信息。
该研究所申请到了16克嫦娥六号月背样品,并组织了上百人的科研队伍,对样品进行了多领域、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在离子探针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争分夺秒地对月壤进行检测分析,以期尽快获得新成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秋立表示,嫦娥六号样品是从月球背面采集的,具有全球唯一性,其蕴含的信息对月球科学研究至关重要。他强调,科研人员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分析,为月球演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关键证据。
在玄武岩颗粒的研究中,李秋立及其团队成功从样品中挑选出了108颗玄武岩岩屑颗粒,并借助离子探针技术对其进行了年龄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颗粒中绝大部分的年龄为28亿年,而有一颗42亿年的玄武岩岩屑尤为特殊,是嫦娥六号返回样品中最古老的玄武岩。
这一发现表明,月球背面的岩浆活动持续了至少14亿年,月幔深部的性质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显著变化。李秋立表示,这是人类首次通过月球背面样品揭示出月背火山活动的历史,对了解月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磁场研究方面,科研人员从样品中挑选出4颗毫米级的玄武岩岩屑,并成功获得了月背的古磁场信息。研究发现,月球在距今28亿年时具有一个磁场,且磁场有增强的趋势。这一发现填补了月球古磁场记录中长达十亿年的数据空白,并揭示了月球磁场在下降之后的波动和回升过程。
除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对嫦娥五号月壤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并成功获得了月球20亿年前的磁场信息。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对月球不同时期磁场及其内部活动状态的认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表示,我国对月球样品进行大规模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他强调,嫦娥五号、嫦娥六号落月点都是以前人类未曾探索过的区域,样品本身就代表了科技的制高点。同时,我国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月球样品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截至目前,我国已向多个单位分发了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并利用这些样品在月背样品特征、月球演化活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未来,随着更多月壤研究项目的部署和开展,我国科学家有望揭开更多月球谜团,为人类认识月球提供新的视角和关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