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悠扬回响,台湾民间传承不息
在岁末年初的温馨氛围中,台北孔庙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相继奏响了古琴的旋律,为民众带来了一场场文化盛宴。无论是流传千年的经典曲目《流水》,还是将现代流行元素融入其中的《沧海一声笑》,都让观众沉浸在古琴那独特的韵味之中。古琴,这一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乐器,正逐渐在台湾民间绽放出新的光彩。
在这场古琴文化的复兴中,“弦耕琴社”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台湾民间古琴教育团体,他们不仅在各大场合频频亮相,更以其专业的技艺和热情,推动了古琴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琴社的社长黄鸿文,正是这一切的推动者之一。
回溯黄鸿文的古琴之路,是一段充满缘分的旅程。1999年,大陆著名琴家李明忠的台湾之行,让还在中兴大学中文系就读的黄鸿文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拜其为师。从此,黄鸿文踏上了古琴的学习之旅,不仅每年寒暑假前往大陆求教于多位琴家,更将这份热爱带回了台湾。
然而,古琴在台湾的普及程度并不高,了解并弹奏古琴的人相对较少。面对这样的现状,黄鸿文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将这份热爱转化为行动。他成立了“弦耕琴社”,致力于探索和完善古琴教育模式,将古琴推向大众。在他的努力下,琴社逐渐壮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古琴教师,并在台湾多地设立了教室,学员数量累计超过500人。
黄鸿文深知,古琴不仅是演奏的乐器,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因此,他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古法为核心,不断在古籍中寻找相关记载并融入教学体系。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台湾青少年接触和学习古琴,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古琴的魅力。
“古琴有三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都是经典。”黄鸿文如是说。在他的带领下,“弦耕琴社”不仅在台湾本地举办了多场古琴讲座和演出,还带领学员前往大陆学习交流、参加比赛和演出。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员的演奏水平,也促进了两岸琴友之间的切磋与学习。
黄鸿文对于古琴的热爱和执着,不仅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更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他不仅在台湾中部几所大学开设“古琴美学与文化”课程,还指导逢甲大学中文研究所的硕博士生撰写古琴论文。他的努力,不仅让古琴在台湾民间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如今,“弦耕琴社”已经成为台湾古琴界的一张名片,他们的演出和教学活动深受民众喜爱。黄鸿文也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古琴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中华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