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刻痕映千年,探索书法新境界

   时间:2025-01-14 14:49 来源:天脉网作者:冯璃月

金石学,这一深邃的学术领域,自古以来便承载着对古代金石器物的探索与研究。其范畴广泛,涵盖名义、形式、制度、沿革,以及所刻文字图像的体例作风,上至经史考订、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无一不涉猎。西汉时期,古人已开始对古代文字和铜器投以关注的目光,尽管当时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但已奠定了金石学的初步基础。

至宋代,金石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由于礼制的恢复和对经学的重视,古器物收藏与研究蔚然成风,著录、校勘、鉴别、考订金石的方法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系统的学问。元明时期,金石学虽稍显衰弱,但在清代,随着儒家经典的推崇和“朴学”的兴起,金石学再次被推向高潮,尤其以顾炎武等学者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极大地推动了金石学的发展。

宋代金石学的兴盛,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的深入,更在于一系列奠基之作的问世,如《宣和博古图》、《考古图》、《金石录》等,这些著作确立了金石学证经补史的学术传统,为后世金石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刻帖作为一种保存和传播书法作品的重要方法,也在宋代盛行开来,其中《淳化阁帖》更是被誉为“法帖之祖”,对法书的传播与后世流布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之前的书法遗迹,多依赖于金石得以保存,而宋代以后,刻帖则成为书法发展的重要推手。宋之前的金石与宋以降的刻帖,共同构成了书法的两大审美流派,相互映衬,共同推动着书法的平衡与持续发展。为了深入挖掘传统,推动书法艺术的全新发展,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自2020年起,采用“品”的方式,从金石书法研究入手,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形成了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近日,中国国家画院与西泠印社共同主办了“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展览,旨在全面梳理、展示中国古代金石与刻帖,以金石学史的叙事方法感触历史,将上古三代金石到明清刻帖及其当代创作做一体呈现。此次展览共征集金石、刻帖360余件,同时展出的还有118件书法篆刻作品和43篇论文,展现了当代书家、学者对金石学和刻帖的全新理解。

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认为,此次展览不仅提升了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审美,更突破了以往专题性的限制,从文明史的角度选取了多种类型的作品与器物,展览格局更大、视野更广。而《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朱培尔则表示,此次展览通过古今对话的方式,不仅展示了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也反映了现代书法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与变化。

此次展览的藏品几乎涵盖了文字研究领域的所有门类,特别是《东汉·曹全碑》拓本、《唐·九成宫醴泉铭》拓本、《淳化阁帖》拓本等珍贵拓本的首次亮相,为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大帮助。南京师范大学书画保护与修复研究所所长陆宗润表示,这些拓本不仅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学习范本,还为鉴定和研究碑帖的真伪、优劣提供了重要依据。

金石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域性研究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陕西出土的《石鼓》、《毛公鼎》、《散氏盘》等珍贵文物,以及济宁地区发现和保存的众多汉代碑刻,都为中国金石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地域性梳理与研究无疑是对金石学史研究的重要补充和深化。

从金石学到帖学,此次展览不仅关注书法的字体与字形,更深入探讨艺术创作、文化和历史,建立了古今文明之间的对话机制。通过这种跨时代的对话,展览不仅提高了公众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更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