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历史早于水墨山水画,其色彩渲染技艺精湛,历史悠久。在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尽管这是一幅以人物为主题的画作,但其背景中的山石、树木在色彩运用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对后世的山水画色彩处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被公认为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和着色山水画。这幅青绿山水画以勾勒为主,色彩明丽,山顶小树以墨绿勾勒,再用淡绿渲染,展现出了“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初级阶段。这种技法为后来的山水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中包含了“随类赋彩”的理念,这强调了画家应根据不同对象表现其固有色彩。这一观点表明,色彩在绘画中的地位与用笔用墨同等重要。经过历代画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国山水画逐渐发展出了小青绿山水、大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等多种风格。
山水画的着色方法丰富多样,需要根据山石阴阳向背和四季交替的变化来运用不同的技法。在画重彩山水时,色彩是主体,墨色则起到辅助作用;而在画水墨淡彩时,则应以水墨画稿为主,在保持水墨韵味的前提下,适当渲染赭石、花青等淡色。
不同季节的山水画着色方法也各有不同。春季山水在着色时,宜先用赭石轻染山石,再用石绿覆盖其上,画树时则可用赭石染枝干,用浅草绿点染枝梢。夏季山水在着色时,应用赭石渲染山后,再用石绿加淡墨或花青加墨涂染山顶、山坡,颜色需稍重。秋季山水着色时,应以赭色为主,染时需分清山的向背阴阳,山顶可用朱砂渲染。冬季山水着色则相对简单,一般以赭石加淡墨或淡墨加花青为主,着色时需留白或用白粉点撒,以表现霜雪之意。
在学习山水画时,虽然继承传统至关重要,但为了有所发展,必须对传统画法进行灵活运用,并深入体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