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动下,地理学科的考试内容正逐渐展现出更强的综合性和创新性。陕晋青宁四省在2025年的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中,地理试题的第18题和第19题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分别代表了理科实验探究与文科论述的不同风格,为高中地理教育指明了备考的新方向。
首先,第18题以土壤有效水为核心,巧妙地将地理知识与科学实验相结合。题目通过图表直观展示了土壤质地与有效水之间的关系,并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情境。这一题目的亮点在于,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砂土、壤土、黏土在保水性能上的差异,还要能够运用实验数据和原理进行推理分析。从设计实验步骤到分析实验结果,再到得出有机质对土壤有效水影响的结论,这一过程全面考察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变量控制意识以及数据分析能力。这种将理科思维融入地理研究的做法,体现了对自然过程微观探究的重视。
相比之下,第19题则是一道论述题,它巧妙地将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相结合。题目以乌兰察布市古长城遗址的位置变迁为背景,提出了一个“气候变化决定长城位置变迁”的观点,要求学生进行反驳。这道题目要求学生梳理不同朝代的气候特征与长城位置的关系,分析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动态边界,并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构建论述逻辑。这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还检验了他们在整合信息、构建论述以及逻辑论证方面的能力。
然而,面对这两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高中生在答题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挑战。在第18题中,虽然学生对土壤质地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但在实验步骤的补充和结论的推导上却常常感到困惑。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实验科学方法掌握不够牢固,难以在实践情境中准确应用,同时也缺乏足够的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而在第19题中,学生在整合历史气候、农业、长城位置等信息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他们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不同朝代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具体影响,同时在构建论述时也容易忽略其他关键因素,导致逻辑链条断裂。
针对这些挑战,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帮助学生备考。一方面,学校可以增加地理实验课程的比重,以土壤、水文、气象等常见地理要素的实验为重点。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并操作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同时,结合野外考察,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土壤剖面、植被根系与土壤水分关系等现象,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直观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地理教师可以与历史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如“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演变”。通过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反作用于地理环境的角度梳理历史时期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动态变化,锻炼他们的综合分析和逻辑论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