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书画艺术界的一代宗师李苦禅,其艺术生涯丰富多彩,成就斐然。他原名英杰,后改名英,字超三、励公,1899年出生于山东高唐的一个贫寒家庭,自幼深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熏陶,踏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
李苦禅的艺术之路始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深造,而后在1923年有幸拜入齐白石门下,得其真传。他在艺术上不断精进,曾任杭州艺专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并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苦禅的书画艺术独树一帜,尤其擅长花鸟和鹰的描绘,晚年更是创作了许多气势磅礴的巨幅通屏作品,如《盛荷》、《群鹰图》、《松鹰图》等,深受艺术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1978年,他的《李苦禅画辑》得以出版,进一步扩大了他的艺术影响力。
在谈及艺术创作时,李苦禅曾表示,用笔如同国术,讲究走如风、站如钉,重气韵而含蓄,如同太极拳般行云流水。他强调,创作不应被笔墨工具所束缚,而应通过不断练习书法来增强笔墨的运用能力,做到草、隶、篆书皆能信手拈来,灵活运用。
李苦禅认为,艺术创作要体物性、物情,如石的坚硬、土的松凝等,都应在笔墨中得到体现。他反对只顾笔墨而忽视对象的本质特征,认为这样会阻碍创作,陷入书呆子庸俗文人的境地。他的画作不仅笔墨充实,而且富有节奏感,形成了独特的笔墨韵味。
李苦禅对前代大师朱耷的笔墨和章法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朱耷的运墨笔法变化多端,既有高山坠石的力度,又有淡若云山的柔美,形成了含蓄而富有节奏感的笔墨层次。而朱耷的章法则大处纵横交错,小处含而不露,张弛起伏,适可而止,达到了冲突中的和谐之美。
李苦禅还强调,深入学习大师的笔法技巧并常写字,对于提高作画水平至关重要。他认为,作画求书法,不仅是为了画面的雅致,更是为了陶冶性情、逸放胸襟。通过习书法,可以增强腕力,使魄力雄浑、气势豪壮,从而在不觉中洗去凡俗犷野之气息,提高人的品质。
李苦禅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画作上,更在于他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的深远影响。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艺术的真谛,用笔墨描绘着世界的美好与和谐,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