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家长如何应对“脑腐”现象?
近日,一位家长分享了其朋友孩子的现状,引发了对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广泛讨论。12岁的孩子在写作业时,手机不离手,遇到难题便拍照搜题,连简单的计算也依赖智能助手。孩子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学业,更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了自残行为。
这位孩子的状态,让人联想到牛津大学出版社选出的年度热词“Brain rot”(脑腐)。该词描述的是人们因过度接触社交媒体和碎片化信息,导致精神和智力状态恶化。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尤为普遍。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孩子,其绘画能力明显不如几乎不看电视的孩子。电视如此,手机的影响更为严重。过多的屏幕时间不仅阻碍语言、社会和情感的发展,还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力。
《限屏教育》一书中指出,人的大脑神经发育在5岁前打基础,6-18岁则是建高楼的关键时期。若此时大脑只接受电子游戏、短视频等简单刺激,可能会失去建立复杂神经元联系的机会,导致记忆力、专注力和认知水平受损。
除了大脑受损,电子产品还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心理学家Bowen Tan的研究指出,长期沉溺于短暂的渴望及幻想,一旦放下电子产品,人们会感到巨大的空虚和内疚感。近年来,因沉迷手机而引发的心理问题频发,甚至导致了多起悲剧。
社交媒体对孩子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提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伤害可能比新冠疫情更加可怕。调查显示,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孩子更容易焦虑、脆弱和抑郁,甚至带动自杀率的增长。
面对这一现状,家长应如何作为?首先,应与孩子约法三章,提前商量好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场所。与其一味禁止,不如设定底线,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其次,家长应改变娱乐方式,陪孩子寻找现实中的欢乐。多陪孩子出门走走,一起做运动,或者一起做甜点、聊天,让孩子感受到现实世界的温情。
最后,善用正面反馈,帮助孩子戒断多巴胺。家长可以通过设立小目标、给予奖励和肯定的方式,引导孩子从电子产品中抽离,转而投入到更有意义的活动中。例如,鼓励孩子阅读纸质书籍,并设定阅读目标和奖励机制。
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安娜·伦布克在《成瘾》一书中提到,多巴胺欲望是自然演化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机制,但过度激活这种机制会导致大脑麻木。因此,家长应警惕孩子沉溺电子产品,守护好孩子的大脑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