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界内关于“语文能力决定未来”的讨论再度升温,这一观点在各类学科考试中的体现愈发明显。特别是随着“大语文”趋势的兴起,不仅语文科目本身加强了阅读量与理解力的考察,就连历史、生物、化学等科目也开始向语文靠拢,大篇幅的阅读材料成为常态。考生若不能迅速理解题目意图,便难以在考试中取得佳绩。
深圳南山区的一次数学期末考试,更是将这种趋势推向了新的高潮。面对题量庞大、难度提升的试卷,即便是考试时间延长了20分钟,仍有大量学生未能完成作答。家长们初见试卷,纷纷感叹其难度超乎想象。
究竟这份数学试卷难在哪里?据网友分享的试卷内容显示,题量之大令人咋舌,全卷共包含36道题目。而且,基础题占比极小,拔高题占比过高,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判断并解答,平均每分钟需完成一道题才能勉强完成考试。这对于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试题的新颖性和题干长度也成为学生的“拦路虎”。许多题目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否则光是读题就可能耗费大量时间,导致后续答题时间紧张。特别是填空题中的部分题目,以及第28大题,题干冗长且复杂,需要学生反复阅读才能理解透彻。
考试结束后,老师们对试卷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强调了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有老师认为,这种情景式出题方式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考察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避免“死读书”的现象。然而,也有老师持反对意见,认为题量过大、阅读量过高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解题欲望,不利于学习动力的培养。
更有老师晒出了一套小学数学试卷作为对比,其难度和阅读量同样令人咋舌。这不禁让人思考,未来的高考考察趋势或许已经悄然改变,跨学科、结合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将成为常态。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在这场“知识竞赛”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