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探索的激烈竞赛中,中国火星采样返回计划似乎已抢占先机,令美国宇航局(NASA)及欧洲航天局(ESA)面临尴尬境地。近日,NASA公布了其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双方案”替代计划,然而,这一计划仍无法确保在美国之前完成火星样品的采集与返回。
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在公开场合对中国的火星采样计划进行了批评,他声称中国的计划缺乏科学导向,所采集的样品无法与美国相比。这番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让人不禁质疑纳尔逊的言论是否出于对自家计划延迟的焦虑。
事实上,美国的火星采样计划原本是一个多国合作的联合项目,但由于成本飙升和技术挑战,该项目一度陷入停滞。最初的预算为44亿美元,但最终核算结果显示,整个任务可能耗资高达110亿美元。这一巨大的预算压力迫使NASA寻找替代方案,以降低成本。
NASA此次公布的两种替代方案均涉及在火星轨道上转移样品至欧洲轨道器带回地球。第一种方案采用新技术,利用“空中起重机”技术打造缩小版的着陆器进行样品检索,预计成本在66亿至77亿美元之间。第二种方案则可能采用SpaceX或蓝色起源的重型着陆器,预计成本在58亿至71亿美元之间。然而,即便是这两种替代方案,也无法确保在美国之前完成火星样品的采集与返回。
据NASA透露,这两种替代方案将在2026年中期左右完善,而最快也要到2035年才能将火星样品带回地球。这一时间点明显晚于中国的天问三号火星任务,中国预计将在2028年左右进行两次发射,可能在2031年左右就将火星样品采集回来。
面对这一局面,NASA局长纳尔逊的言论显得尤为尴尬。他声称中国的计划只会在着陆点获取样品,而美国的计划则更加科学,专门收集样本以了解火星早期历史的宜居性。然而,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因为无论是哪个国家采集的样品,都来自火星本身,对火星演变历史的了解都是可能的。
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确充满了挑战。首先,如何在火星表面获取样品并成功起飞是一大难点。火星的重力远大于月球,对航天器的起飞和上升带来了更大挑战。其次,样品转移也极为困难,需要在轨道上完成两个目标之间的交会和样品转移,对深空技术要求极高。
尽管如此,中国仍有望在这一领域创造世界第一。随着天问三号火星任务的推进,中国有望在2031年左右将火星样品采集回来,成为全球首个完成这一壮举的国家。这一成就将不仅彰显中国的太空探索实力,也将为人类对火星的了解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