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近日公开发布,系统性总结了中国空间站建成两周年来的辉煌成就。
在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中,多项数据引人注目。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年来,中国成功组织了4次载人飞行任务、3次货运补给任务以及4次飞船返回任务。期间,共有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累计进行10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开展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
在科研与应用方面,截至2024年12月1日,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了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近2吨实验模块、单元及样品等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科学数据超过300TB。这些项目涵盖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以及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领域,中国科研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并在样品返回地面后实现了大田种植。这一成果不仅证明了在空间站发育的水稻种子具有活力和繁殖能力,也为未来载人深空探测的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在斑马鱼实验中,科研团队研制的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空间站稳定运行43天,实现了中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获得了国际上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的最长纪录。这一实验不仅推动了空间生物学的发展,也为未来太空探索中的生命支持系统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传统医学在太空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医四诊仪在空间站的首次运用,让中医经典的“望、闻、问、切”诊疗手段在太空得以实现。同时,科研人员还利用在轨中医四诊仪数字化诊断信息,研究建立了在轨飞行人体面色、舌象、脉象分析技术。将中医针灸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研制了穿戴式穴位刺激服及便携式穴位刺激装置,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健康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天舟五号飞行任务中搭载了空间氢氧燃料电池,并成功进行了在轨实验。这一实验初步验证了燃料电池能源系统在轨舱外真空、低温及微重力条件下的发电特性、变功率响应规律以及电化学反应的界面特性,为未来宇航燃料电池的应用发展提供了重要数据和理论支撑。
在中国空间站上,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也开展了难熔铌合金、锆合金、钛合金的液态性质测定与快速凝固等重要实验。这一实验平台为研究人员获取高温熔体的物理特性提供了绝佳的实验条件,推动了材料科学的发展。
在科普教育方面,中国空间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澳门学生科普卫星一号”跟随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上行后成功释放入轨,为澳门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卫星科普实践平台,提供了对地成像、无线电通联体验等航天科普活动。
梦天舱燃烧科学实验柜也成功执行了首次在轨点火测试,采用甲烷作为燃料,展示了甲烷预混火焰受扩散火焰包围的形貌。这一实验不仅推动了燃烧科学的发展,也为未来太空探索中的能源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