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迈向高收入国家门槛,民营经济作用凸显
杜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及研究员,同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产业组织与企业理论的研究。近期,他针对中国经济现状及民营经济的发展发表了独到见解。
2024年,中国经济正稳步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据世界银行数据,2023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3400美元,距离高收入国家标准(13845美元)仅一步之遥。在此过程中,民营经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民营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近期,《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旨在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等基本政策纳入法律框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以及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等。尽管如此,部分地区民营企业仍面临经营困难,民间投资意愿低迷,甚至有些地方营商环境恶化,出现了针对外地民营企业家的不当执法行为。
国际环境同样复杂多变,中国民营企业“出海”之路并不平坦。中国还需警惕“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避免经济波动导致跌回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此关键时刻,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重塑市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家以敢闯敢干、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动了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精神的核心在于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和生成要素组合,并将其转化为盈利机会。在当前形势下,更需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评价企业家,鼓励其开拓海外市场,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
优化营商环境也是当务之急。应开展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解决靠罚没收入补贴地方财政收入的问题,落实“竞争中性”原则,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将有助于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同时,应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步伐,健全“两个毫不动摇”的制度安排,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将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