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科学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突破各种局限性是核心动力。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常常束缚着人们的思维,使科学进步步履维艰。然而,科学始终向着更普遍适用的真理迈进,唯有摆脱这些束缚,才能迎来科学的飞跃。
后来,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对引力本质给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引力实际上是时空的弯曲,而万有引力只是这种弯曲的表象。他还指出,万有引力公式在强引力场下误差较大,相比之下,广义相对论更加普适,适用于所有强度的引力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只是在低引力场下的近似值,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特例。
在日常生活中,强引力场较为罕见,因此万有引力定律仍能满足日常需求。其公式比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更简洁,因此在解决火箭发射、卫星运行等引力问题时,通常使用万有引力定律已经足够精确。只有在描述大型天体运动规律时,才需要更精确的广义相对论。
引力并非自然界中唯一的基本作用力,电磁力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法拉第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神秘联系,随后麦克斯韦在此基础上统一了电和磁,提出了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美的方程之一。这组方程经过简化,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课本中学习的四个简洁优美的方程。
科学家们开始思考电磁力与引力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1915年,数学家希尔伯特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提到,麦克斯韦方程组在数学上可以看作是引力场方程的延伸,这可能意味着电磁力和引力本质上是同一种力。爱因斯坦深受启发,此后一直致力于统一电磁力和引力的研究,但遗憾的是,直到他去世也未能实现这一目标。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又发现了另外两种基本作用力——强力和弱力。至此,自然界的四种基本作用力全部被揭示。20世纪中叶,受到李政道和杨振宁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启发,科学家们预测弱力和电磁力本质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在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电磁力与弱力得到了统一,量子场论也应运而生。科学家们创建了粒子标准模型,进一步统一了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在粒子标准模型中,这三种基本作用力都是通过媒介子传递的。电磁力通过光子传递,强力通过胶子传递,弱力通过玻色子传递。科学家们推测,引力也应该通过某种媒介子传递,并将其命名为“引力子”。然而,尽管科学家们通过多种方式寻找引力子,但至今仍未发现其存在的证据。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经揭示了引力的本质是时空弯曲,为什么还要寻找假设的引力子呢?这是因为广义相对论对引力本质的描述是从宏观层面出发的,而标准模型下的引力子则是从微观作用角度来解释引力本质。两者并不矛盾,只是研究引力的角度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