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在新的一年迎来了振奋人心的开篇。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于今日凌晨成功将实践二十五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2025年中国航天发射任务取得了圆满的“开门红”。此次发射的实践二十五号卫星,作为一颗高轨卫星,充分展示了长征三号乙火箭在高轨航天器发射领域的卓越能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覃艺表示,这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火箭在2025年的首次亮相,意义重大。为了确保任务成功,型号研制团队采取了多达40项的保成功加严措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长征三号乙火箭不仅是我国首个完成100次发射的单一型号火箭,还在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重大航天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今年,长征三号乙火箭将继续保持高密度发射态势,承担起包括小行星探测在内的十几次重大航天任务。为适应这一高密度的发射需求,火箭的生产也进入了快车道。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黑灯工厂”,火箭的关键部件正在紧张地生产中。
“黑灯工厂”以其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著称,车间内的机器采用人工智能管理,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自动运作。在这里,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大部分工作均由机器自动完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工人们只需将预装好的工件和托盘放在工作站,无需全程跟产,最终成品如同复制粘贴般精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张红超介绍,伺服机构作为火箭不可或缺的器件,其产能必须得到保证,以满足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密度的发射需求。在整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像这样的智能化“黑灯工厂”还有很多,它们共同为火箭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探月工程方面,嫦娥六号已经在2024年完成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今年,探月四期后续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的研制工作也将稳步推进。科研人员正在北京和安徽两地联合开展嫦娥七号科普载荷的研制工作,这个载荷的创意来自长沙的小学生们,它将和嫦娥七号探测器一同前往月球南极,尝试利用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实现旗帜在月球上飘扬。
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技术研究院的副院长张天柱表示,嫦娥七号计划于2026年发射,将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科研人员还在积极推动后续嫦娥八号以及国际月球科研站等任务的论证工作。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上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的可持续、可扩展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并计划在2035年左右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除了国家队的繁忙任务外,中国的商业航天也在今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年伊始,商业火箭和商业卫星公司已经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在浙江嘉兴的蓝箭航天火箭制造基地,研制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地组装和焊接火箭舱段,为朱雀三号火箭的首飞做最后的准备。
蓝箭航天嘉兴火箭制造基地的装焊一组组长胡少雄表示,2025年大家干劲十足,为了任务圆满完成,许多工位都进行了两班倒的工作安排。他希望朱雀三号能够在今年成功首飞,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贡献力量。今年我国还将有多型商业液体火箭进行首飞,卫星互联网、商业遥感等星座也将大规模部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银河航天抓总研制的大气探测遥感卫星正在进行测试,计划在今年1月实施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