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界专家提出了一项关于中小学生阅读的新观点:在小学乃至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业表现并非一成不变,真正的转折点在于课外阅读。
专家指出,小学阅读理解的教学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能力。到了高年级,教学重点则转向提升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深层含义及表达效果,学会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针对阅读理解题型的应对策略,专家给出了三个关键步骤:
首先,快速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学生应重视文章的标题、开头段、结尾段及各段落的首句,从而快速理清文章脉络,不必纠结于生词难句。每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以便更好地理解全文。
其次,浏览题目,带着问题细读文章。在掌握文章大意后,学生应仔细浏览题目,然后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章,做到有目的地阅读。这一步骤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并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答案的大体范围。
最后,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后,学生应再次通读全文,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以体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答题技巧。
专家还分享了一些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例如,分析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时,学生需根据段落位置和内容来判断,如首段可能起到总领全文、设置悬念等作用。概括某段大意时,学生需准确理解段落内容,找出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段意。
在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时,学生可采用“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的答题模式。对于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的题型,学生需答出“变”来,如从以前的某种性格变得如何。同时,学生还需掌握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表达方式,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
最后,专家强调,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学生需通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中心思想,也可从审题、文章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考题提示中入手。
通过加强课外阅读和掌握阅读理解技巧,学生可以在学业上实现逆转,提升整体学习成绩。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教育专家呼吁,学校应重视课外阅读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阅读资源和环境。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孩子的阅读过程,共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随着课外阅读和阅读理解技巧的不断提升,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将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我成长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