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心态正悄然转变,房产市场逐渐不再是人们竞相追逐的热点,大众开始接受并适应一种非内卷的生活状态。
曾经,互联网上充斥着“京沪房价永不落”的声音,人们不惜倾尽所有,只为在房价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这一趋势仿佛一夜之间发生了逆转,如今的群体心态已大不相同。
面对现实的压力,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房产市场的走向。房价下跌的事实,即便是京沪这样的一线城市也难以幸免,让许多人开始意识到,房产并非永恒的增值神话。
在2022至2023年期间,那些在高点入市的购房者,无疑是房产市场调整中的“受害者”。他们本以为房价会继续攀升,却不料市场风向突变,房价未能如预期般飙升。
购房后的安心感逐渐消失,如今,买房到底是“上车”还是“下车”,变得难以预料。尤其是在2023年底掀起的提前还贷浪潮中,这种心态的变化更加显著。为降低负债、平衡家庭财务,个体层面的“自救”行动已经悄然展开。
尽管近年来房地产政策利好频出,但购房市场的热情并未如期回暖。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围绕“稳楼市”的政策多达780余条,包括一线城市解除限购、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等,但购房热潮并未重现。
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当房产投资不再稳赚不赔,谁又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全部身家和未来30年的时间押注在几十平方米的房产上呢?预期的变化不仅影响了当下的交易,更可能改变整个市场的走向。
房价下跌还抑制了部分刚性需求的释放,形成了“买涨不买跌”的恶性循环。在这种背景下,过去30年来人们习惯于房价上涨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开始失效。
面对这一变化,除了财务上的调整外,心理上的调适也变得尤为重要。在类似的社会变迁时期,往往会有新的产业机会涌现,如日本平成时代的治愈系文学和艺术作品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变化。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房产仍然是生活的必需品,而非简单的投资工具。在资产荒的年代,卖掉房产也并非明智之举。因此,面对房价的波动,最好的应对方式或许是回归日常生活,享受那些被长期忽视的美好。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偶尔停下来欣赏窗外的风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才是构成生活质量的“暗物质”。在过去内卷盛行的年代,这些“暗物质”被边缘化,但如今,是时候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了。
随着反对内卷的声音日益高涨,人们开始反思以牺牲生活为代价的工作方式。近年来,中国劳动者的工作时长持续增加,但边际收益却开始下降。是时候停下来,让生活回归应有的节奏了。
这种心态的转变正在悄然发生,人们开始意识到,买房并非生活的全部,更重要的是享受生活的过程。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所强调的“人生不只是挣钱,还有生活、娱乐与享受”的观念,正是这一转变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