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新年伊始调整资产布局
新年第一天,阿里巴巴集团对其资产组合进行了重大调整,宣布已达成协议,将旗下子公司及New Retail所持有的高鑫零售(大润发和欧尚超市母公司)78.7%的股份,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的价格出售给德弘资本。
在此次出售的股份中,阿里巴巴持有73.66%,New Retail持有5.04%。这两家公司在此交易中可以视为一个整体。
回溯历史,阿里巴巴在2017年11月以224亿港元入股高鑫零售,当时持股比例为36.16%。随后在2020年10月,阿里巴巴再次斥资280亿港元增持,持股比例攀升至约72%。两笔投资合计达到502亿港元。
然而,高鑫零售的业绩并未如预期般增长。自2017年以来,其收入从1023亿元下降至2024财年的726亿元,利润也同步下滑。2017至2021年间,年均利润接近30亿元,但2022财年却亏损7亿元,2023财年勉强盈利1亿元,而2024财年则再次亏损16亿元。
尽管高鑫零售在2025财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2亿元利润,但阿里巴巴仍决定将其出售。业内人士指出,阿里巴巴急于找到买家,此次交易对阿里巴巴而言显然是急于止损。
从出售价格来看,阿里巴巴对高鑫零售的投资并未获得理想回报,实际上是一笔亏损交易。此前,阿里巴巴出售银泰商业时也面临账面亏损,但银泰在天猫生态、传统零售商数字化转型以及线下商场接入支付宝生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隐性收益难以估量。相比之下,高鑫零售并未给阿里巴巴带来类似的隐性收益。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表示,阿里巴巴当初入股高鑫零售,是希望通过其互联网大数据和数字化技术优势,对实体商业进行根本性升级改造。然而,事实证明,互联网和数字化并非万能,至少目前还无法完全改变线下零售的困境。
赖阳进一步解释,消费者从线下转向线上,主要是因为线上销售打破了中间环节,节省了运营成本、人工成本等,而不是因为线上数字化分析或客群分析有多么先进。实体零售中,规模越大,坪效越低,因为大量冗余陈列导致效率低下。阿里巴巴虽然提升了运营效率,减少了成本,但并未改变电商消费习惯形成、线下传统零售行业整体衰落的趋势。
面对困境,大润发也开始自救。2020年,大润发开设了首家Super店,2023年又推出了M会员店。同时,普通门店逐步收缩,2024财年内关闭了20家卖场,2023年6月至2024年11月期间,共关闭80家门店,平均每月关闭4家。
Super店作为大润发中型门店,面积较小,试图通过缩小门店规模提高坪效。M会员店则是对会员制模式的尝试,与山姆会员店类似。然而,会员店模式在国内消费环境中的表现仍充满不确定性。
赖阳认为,大润发未来转型的方向应集中在食品领域,包括生鲜水果、快餐、熟食等消费者必须到店购买的产品。这将有助于提升坪效。然而,这种模式的转变并非简单缩小面积,而是经营思想和理念的根本改变,需要重构供应链能力,并精准控制损耗。
尽管失去了阿里巴巴的支持,但高鑫零售的新东家德弘资本在消费领域投资经验丰富,对大润发转型仍有一定帮助。大润发未来的路,还需自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