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出手:高鑫零售易主德弘资本
在2025年新年之际,中国零售行业的重大新闻莫过于阿里巴巴集团将其子公司高鑫零售的股权悉数出售给德弘资本。这一交易在1月1日晚间由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公告,交易金额最高可达约131.38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23亿元),相当于每股1.75港元,涵盖了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
此次股权出售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阿里巴巴的迅速行动,更因为交易价格远低于市场预期。就在半个月前,阿里刚刚宣布出售银泰百货,而高鑫零售的出售则进一步凸显了阿里急于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主业的决心。尽管市场早已风传阿里有意出售这两家零售企业,但如此密集的操作仍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回顾历史,阿里在2017年底首次投资高鑫零售,斥资约224亿港元获得36.16%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20年,阿里再度加码,追加280亿港元投资,一举拿下高鑫零售的控股权。粗略计算,阿里在高鑫零售上的总投入超过500亿港元。然而,加上这几年的改造投入,阿里在高鑫零售业务上的亏损至少达到350亿港币,这从侧面反映了阿里巴巴核心电商业务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回归主业的紧迫性。
尽管高鑫零售目前对阿里而言似乎已成为累赘,但其商业价值仍不容忽视。高鑫零售旗下的大润发曾被誉为“陆战之王”,在2020年市值突破千亿大关,全年销售额亦达到千亿级别。尽管近年来市场波动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根据2023年中国连锁TOP100数据,大润发仍以772.07亿元(不含税)的收入稳居行业第三,实力依然强劲。
大润发不仅拥有强大的销售能力,其门店还具备相当比例的自有物业,且多数位于城市中心位置,整体商业价值颇高。例如,大润发新开的M会员店多数是在过去的自有物业门店基础上改造而成。高鑫零售一直在积极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包括关闭不良门店、调整经营重心、加大对M会员店和大润发Super的投入,并成功实现扭亏为盈。2025财年上半年,高鑫零售同店销售同比增长0.3%,在传统商超面临挑战的背景下,这一成绩尤为难得。
然而,高鑫零售也面临着明显的缺点,这是其目前估值不高的重要原因。高鑫零售旗下拥有466家大润发、30家大润发Super及6家M会员店,其中大润发超市作为典型的大卖场业态,面临着行业老化的问题。无论是商品、场景、消费者还是管理团队,都呈现出老化的迹象。大润发也未能幸免,且由于其体量庞大,转型难度较大。管理层的老化问题尤为突出,当年在大陆创业的台湾团队及其提拔的中层管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更多关注利益巩固而非开拓创新,这导致了商品更新换代缓慢、门店翻新成本高昂等一系列问题。
德弘资本此次接手高鑫零售,无疑需要面对并解决这些挑战。然而,作为一个私募基金,德弘资本可能更擅长资本运作,而非长期运营一家重资产的实体企业。从德弘资本过去的操作案例来看,他们更有可能在收购后整顿高鑫零售,然后将其出售给下一家企业。例如,德弘资本曾在2023年5月收购美国嘉吉公司中国区蛋白业务,并在整体改造后于2024年12月将其54%的股权出售给圣农发展。
因此,德弘资本可能只是高鑫零售的一个过客。高鑫零售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可能会像雅戈尔从阿里手里接盘银泰或五星电器被京东收购一样,走向产业链的协同;也可能像高瓴资本收购百丽一样,私下优化退市后拆分业务,打包优质资产重新上市;更可能像汉堡王一样,在60年内被多次转手,仍旧居无定所。但可以肯定的是,从这一刻起,大润发将成为一个没有母公司的企业,无论落入谁手,都只是一个待价而沽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