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周年的前夕,一份来自“天宫”的年终总结震撼发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正式推出了《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版),这份报告全面且系统地概述了过去两年中,中国空间站在科研与应用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首席专家顾逸东强调,空间科学不仅是发现新知、探索科学规律的重要领域,更是获取应用效益的关键所在。空间站所提供的长期微重力、宇宙辐射等特殊环境,以及航天员的直接参与和天地往返运输的优势,为多个学科提供了解决关键问题的独特平台,并成为了试验空间新技术的理想场所。
此次发布的报告,从空间站已获取的样品、研究数据、完成的在轨实验以及取得突出进展的多个科学与应用项目中,精心挑选了34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时展示了多维度、多形式的科普文化活动。这些内容不仅回应了社会各界对中国空间站发展的高度关注,也展示了中国在空间科研领域的强大实力。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封面
报告详细揭示了我国在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四大领域的32个研究主题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截至2024年12月1日,我国已在轨实施了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了近2吨的科学物资,下行了近百种实验样品,并获取了超过300TB的科学数据。
尤为我国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包括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首次实现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前体细胞、首次实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冷原子干涉陀螺、建立首个高通量在轨微生物防控试验平台,以及空间水生态系统在轨运行时间最长等。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我国空间科研的创新能力,也推动了国际空间科学的发展。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内页
各领域的科学团队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深度研究,产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前沿性、创新性的成果。截至报告发布,已累计发表了500多篇高水平的SCI论文,获得了150多项专利,部分成果已成功实现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
为了编制这份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组织了上百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多轮深入的讨论和评估。报告的发布涵盖了28个科研院所、21所高等院校、2个国家实验室和2个高新技术企业的贡献,共计53个单位、63个科研团队参与了报告的完成。
“中国空间站首次点火实验”写入报告
自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以来,我国已先后完成了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共有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期间,航天员们累计进行了10次出舱活动,并开展了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同时,我国还完成了包括2名港澳载荷专家在内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以及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的研制等工作。
目前,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稳定,首批空间科学、应用实验与技术试验项目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就不仅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圆满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也预示着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