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两周年成绩单:多项国际首次成果闪耀太空!

   时间:2024-12-31 08:02 来源:天脉网作者:冯璃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日正式揭晓了《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版),以此庆祝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即将迈入两周年这一重要里程碑。

自1992年项目启动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秉持“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核心理念,汇聚了国内近百位顶尖院士及上千名一线科研人员的智慧,精心规划出一系列科学与应用任务,涵盖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与应用四大领域,共涉及32个具体研究方向。这些规划为后续的科研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4年12月1日,中国空间站已成功开展了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向太空发射了近两吨的实验模块、单元及样品等科研物资,回收了近百种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并积累了超过300TB的科学数据。在科研产出方面,已发表了500多篇高质量的SCI论文,取得了150多项专利,部分研究成果已成功转化为实际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空间科学与应用的快速发展。

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方面,中国空间站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例如,在国际上首次培育出了在空间环境中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的新种质资源;首次实现了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向造血干/前体细胞的分化;创下了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时间最长的纪录;为防治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骨流失、肌萎缩及代谢性疾病等问题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自主研发的健康监测设备已在飞行任务中得到应用,有效保障了航天员的健康。

在微重力物理领域,中国空间站的研究同样成果丰硕。在金属及难熔合金的凝固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发现;成功在空间制备出了性能更优异的新型红外探测器材料;在空间材料制备与应用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还在微重力流体动力学、燃烧科学以及空间冷原子物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实现了全光阱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为空间量子惯性传感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空间新技术与应用方面,中国空间站实施了44项科研项目,重点研究了共性基础新技术、在轨制造与建造技术、空间信息与精密测量新技术等。这些研究在元器件与部组件的空间应用可靠性、新型元器件材料与工艺、空间热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首次揭示了液态金属管内对流的层流-湍流转捩特性;成功验证了斯特林热电转换技术在轨应用的可行性;建立了首个高通量在轨微生物腐蚀试验装置,获取了首批在轨环境下航天器材料微生物腐蚀的试验数据。

此次发布的《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版),系统总结了空间站应用任务的实施情况,精选了34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与阶段性进展,其中包括13项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的进展、12项微重力物理科学研究的进展以及9项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研究的进展。报告还提及了空间站建成后组织的多种科普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还极大地促进了航天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