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我国航天年度发射任务迎来收官之战,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遥6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进行了发射尝试。然而,这次发射并未如预期般顺利。
据悉,火箭在点火升空后,一、二级飞行阶段表现正常。然而,三级发动机在点火约3秒后出现了姿态失稳,火箭的自主安全控制系统随即启动了自毁程序,导致发射任务失利。中科宇航随后发布了情况说明,详细阐述了这一不幸事件。
回顾整个2024年,我国共进行了68次入轨发射任务,其中66次成功,2次失利。尽管这一数字在去年67次的基础上有所增长,但与年初《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中预计的“全年进行100次左右发射”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分析这一差距的原因,可以发现,我国传统航天任务在2024年发挥稳健,但新兴商业航天领域则出现了较大的偏差。随着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航天领域已经逐渐演变为传统航天和商业航天共存共进的局面。然而,两者在管理体系、参与者、运作方式、技术实力以及成果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区别。
在传统航天领域,我国圆满完成了蓝皮书提及的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空间站人员轮替和物资补给等重点任务。然而,在新兴商业航天领域,现实与计划却出现了较大偏差。多家民营火箭企业和星座实施方的发射任务都未能如期完成,导致整体发射数量不及预期。
造成这一偏差的原因既有技术上的,也有非技术上的。技术方面,航天依旧是人类能力边缘的学科,任何跨越式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商业航天技术能力在“上强度”后,显露出了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原计划年内首飞的数款可复用商业火箭至今都未进入飞行任务准备阶段,卫星批量产能不足、质量不稳等问题也导致星座部署进度不及预期。
新建发射场的调试、磨合时间较长,受恶劣天气影响较大,也是导致发射数量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非技术方面,政策、管理、投融资关系等也是商业航天面临的难点和痛点。随着商业航天进入冲刺发展阶段,新形势与老制度的冲突进一步暴露,亟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