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在智能底盘技术领域的预研引起了广泛关注。雷军在一次短短15分钟的分享中,详细阐述了小米在全主动悬架、四电机技术、线控转向以及线控制动等方面的实践成果。尽管雷军展示的技术亮点如悬架跳舞、原地起跳等极具吸引力,但智能底盘的复杂性远超这些炫酷的展示。
在技术领域,价格与技术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苹果虽然在技术上领先,但不能单纯因其产品定价高于小米就断定其技术全面优于小米。同理,全主动悬架虽然成本高昂,性能卓越,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悬架技术的终极形态。
蔚来ET9通过香槟塔实验,生动展示了其全主动悬架SkyRide的出色性能。SkyRide的响应频率高达40赫兹,车身调节速度比空气弹簧快60倍,能迅速化解路面颠簸。比亚迪仰望U8也采用了液压全主动悬架,而在仰望U9和U7上,更是推出了基于悬浮电机的全主动悬架,实现了横纵垂三向控制的全面电动化。
然而,这些高端配置往往价格不菲,动辄百万起步,使得全主动悬架技术显得阳春白雪,难以普及。相比之下,道路预瞄+CDC+空气悬架的组合更加贴近主流消费者需求。悬架硬件能力的提升,使得提前扫描路面信息的作用更加显著,但全主动悬架的高频调节能力在这一组合中更多是锦上添花。
比亚迪通过打造云辇系列,实现了对不同价位车型的全面覆盖,从云辇-C到云辇-X,覆盖了从低到高的各个细分市场。比亚迪的做法值得友商借鉴,通过智能底盘域和智能驾驶域的深度融合,在悬架硬件条件一般的车型上,通过算法优化实现舒适的驾驶体验,推动科技平权。
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尽管概念和技术名词满天飞,但消费者在选择汽车时,仍然更看重安全、操控、质量、舒适、续航和外观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与智能底盘密切相关,比亚迪在这一领域尤为突出,其仰望U8、腾势Z9GT和方程豹豹5展示了基于不同电机技术的掉头能力,其中四电机技术的原地掉头最为惊艳。
四电机技术能够独立调节四个电机的扭矩,实现更精细的矢量控制,应对极端场景。然而,高昂的成本使得四电机技术难以普及,最终推动科技平权的还是基于双电机的矢量分配技术。腾势N7搭载的CCT舒适控制技术、iCVC智能矢量控制系统和iADC智能漂移控制系统,都是基于双电机矢量分配技术实现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驾驶域和智能底盘域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智能驾驶系统通过丰富的传感器为智能底盘提供增强感知信息,提升车辆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和舒适性。智能底盘则通过多执行器的高效协同,精准执行智能驾驶系统的决策和规划指令,确保行车安全。
智能底盘与智能驾驶的深度融合,使得智能底盘能够原生支持自动驾驶。例如,在识别到前方有积水且必须压过积水路面时,智能底盘可以提前调节悬架参数和扭矩分配方案,避免车轮打滑。这种深度融合的实现,标志着智能底盘技术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智能底盘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小米、小鹏等新势力车企纷纷加入这一赛道。这既表明底盘领域将带来新的技术增长点,也预示着智能底盘技术的竞争之路将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