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宇宙与时间这一宏大主题时,一本古老著作的观点与现代科学理论竟不谋而合,引人深思。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神学家奥古斯丁所著的《忏悔录》中提到,讨论宇宙诞生之前的时间毫无意义,因为在宇宙诞生那一刻,时间才随之诞生。这一看似简单的论述,竟与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的核心观点惊人相似。
大爆炸理论,作为现代宇宙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大爆炸是时空的起点。然而,这一理论并非定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肖恩·卡罗尔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时空很可能在大爆炸之前就已存在,大爆炸只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过渡。
卡罗尔在其著作《从永恒到此刻:追寻时间的终极奥秘》中,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导读者探索宇宙最大的谜团之一——时间,并列出了可能的答案。他强调,像“时间”这样原始而不可或缺的概念,并非宇宙赋予我们的,而是我们根据自身经验发明的。
书中提到,时间在我们的世界中扮演着三个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时间标记了宇宙中的时刻,如同一部电影的帧,帮助我们定位事物。其次,时间度量事件之间的间隔,是时钟测量的对象。最后,时间是我们移动的媒介,是变化的动因,我们穿过时间,从过去跨越现在,抵达将来。
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曾这样定义时间:“时间是大自然用来避免所有事情同时发生的手段。”这句话揭示了时间的本质,即世界在不断变化,而时间帮助我们区分这些变化的不同时刻。
时间不仅标记了宇宙中的时刻,还度量了事件之间的间隔。我们如何度量时间?通过时钟。但什么样的时钟才算好用?答案是连贯一致的时钟,即那些能够重复且可预测地标记时间的物品。例如,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被定义为一年,而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被定义为一天。
然而,时间的流逝并非像河水流动那样具有实体性。我们常说时间在流逝,但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用来描述事物变化的比喻。时间并没有自己的位置或速度,它只是我们用来衡量事物变化的一种工具。因此,把时间看作能流动的实体并不妥当。
为了真正理解时间的意义,我们需要将宇宙(包括我们周围的全部四维时空)看作一个独特的实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自身在时空中的位置对时间理解的限制,从而真正领略时间的奥秘。
卡罗尔的这本书不仅引导我们思考时间的本质,还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像时间这样看似简单而普遍的概念,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科学意义。通过不断探索和理解时间,我们或许能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本质和我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