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早期,一群充满激情与梦想的高才生们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制造一枚能够飞上天的火箭。这项任务对大多数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他们却满怀信心,决心要将其变为现实。
这群年轻的航天新兵们,白天接受专家的悉心指导,夜晚则埋头苦读航天理论书籍。他们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着新知识,逐渐成长为航天领域的佼佼者。陆元九、杨嘉墀等航天界的元老级人物,频繁地从北京飞往上海,为他们授课,传授宝贵的经验。
然而,激动人心的同时,他们也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戚南强回忆说,他们曾将一本《火箭技术导论》藏匿在《青春之歌》的封面下,以掩人耳目。为了阅读这本书,他甚至需要乔装打扮,回到原单位宿舍偷偷学习。沈天标也提到了这本书的珍贵,大家急切地将其拆分,互相交换学习。
在T-3火箭结构总图设计完成后,设计院选择了工业基础较好的上海进行试制。然而,由于设计过于超前,超出了当时的工业生产能力,他们不得不重新设计火箭。经过多次迭代,最终决定先研制一种小型探空火箭,命名为T-7探空火箭,并计划先制作一个缩比模型火箭T-7M。
王继盛负责T-7M探空火箭的发动机试车工作。他回忆说,他们选择在上海江湾机场的一个废弃碉堡内进行试车,条件十分简陋。没有工程队,他们只能自己动手和水泥、接管线。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在1959年12月27日完成了首次热试车。他们用干电池和24伏直流电点火,没有显示屏和仪表盘,完全依靠喊话传递指令。
在那个年代,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成为了他们的座右铭。他们把台钟改装成定时时间机构,用硝化棉和电珠灯丝制作点火装置,用自行车打气筒进行加注。钱学森曾参观过他们的试验室,尽管设备简陋,但他却对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最终,T-7M探空火箭在南汇成功发射并回收,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杨南生、张劲夫、钱学森等领导亲临现场,为这一历史性时刻鼓掌庆贺。这一成就不仅证明了他们的实力,更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