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Prada荣宅,一场名为“月球的距离”的展览正静静诉说着艺术家李爽对于距离、归属与交流的深刻体悟。展览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情感深度,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展览的灵感源自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月球的距离》。在这篇故事中,月球与地球间的引力变化导致了人类命运的巨变,一些人永远留在了月球,而另一些人则艰难地跳回地球。李爽借用这一标题,巧妙地将自己疫情期间对个体间难以逾越的距离感融入其中。她通过艺术的形式,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交流的困境与情感的距离。
走进荣宅的展厅,观众首先会被李爽的影像作品《似曾相识》所吸引。这部无声彩色影像,通过20名表演者装扮成艺术家的形象,参与了李爽因疫情无法出席的上海展览开幕式,传达出物理距离与流离失所感,以及语言的无力。另一段在日内瓦拍摄的镜头中,一只佩戴GoPro的鸭子成为了李爽的“化身”,其无目的的移动轨迹映射着艺术家当时的孤独与迷茫。
李爽的作品向来关注技术、语言与人类交互的关系。然而,在“月球的距离”中,她似乎有意打破了这一传统。展览中的语言元素被拆解、重组,融入灯光与音乐装置之中。例如,《也带着一箱徒劳》装置中,李爽读信函文字的音频被DJ Hyph11e切开重组,与大型风铃和水晶吊灯的结合,创造出一个仿佛无限延伸的镜像世界。而《末日爱人》则通过电报代码将李爽与母亲的微信对话转译为光,让观众在光影交错中感受到交流的复杂与模糊。
除了影像与装置作品外,李爽还创作了一系列用半透明树脂及现成品制作的雕塑。这些雕塑作品,如《镣铐》和《金斯莱尔》,通过凝固的树脂包裹着各种实物,如织物、串珠、乙烯基印刷品等,将记忆、欲望与遗憾凝入永恒的结构之中。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技术系统的反叛,更是对语言在表达复杂情感时局限性的深刻探讨。
展览的尾声,李爽用《被偷走的时间》这一装置作品,具象地标记了她疫情期间的特殊经历。两件背靠背安装的时钟,分别显示着李爽离开中国和回国的航班时间,它们默然伫立在昏暗的展厅中,却勾起了观众对于距离、隔阂与失落的集体记忆。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更是对归属感缺失的深刻反思。
“月球的距离”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它让观众在无声的情动时刻,感受到了那些难以言说的裂痕与距离。李爽用她的艺术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契机。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月12日,感兴趣的观众不妨前往Prada荣宅,亲自感受这场艺术之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