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崛起之路:如何破解“进院难”“定价难”“融资难”?

   时间:2024-12-15 08:18 来源:天脉网作者:钟景轩

近日,一场聚焦生物医药领域的盛会——“2024生物医药大会”在成都成功举办。此次大会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得到了成都传媒集团的指导和四川省医药行业协会的支持。会上,医药魔方董事长周立运接受了深入专访,分享了对中国创新药产业的见解与忧虑。

周立运在访谈中透露,全球在研创新药管线中,中国国产管线的占比已高达36%,标志着中国历经十年蜕变,成功从仿制药大国转型为创新药大国。这一成就彰显了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快速发展与显著进步。

然而,在创新药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一系列挑战也逐渐显现。周立运指出,新药进院难、医保定价难、企业融资难,是当前制约中国创新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瓶颈。这些难题不仅影响了创新药的市场准入,还限制了其商业回报和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特别是在新药进院方面,相较于美国等成熟市场,中国新药进入医院的过程显得尤为漫长。美国新药上市后,销售额往往能在半年内突破10亿美元,而在中国市场,新药从上市到销售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却需要长达十年的时间。这一差距不仅反映了市场准入机制的差异,也凸显了创新药在中国市场推广的艰巨性。

医保定价难题同样不容忽视。由于中国人均医疗卫生开支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创新药在中国市场的定价自然受到支付能力的限制。这种定价差异不仅影响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还对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进程构成了阻碍。部分创新药在医保谈判后价格透明化,可能被海外市场视为价格参考,进而影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和利润空间。

更为严峻的是,近年来的资本寒冬对创新药产业造成了直接冲击。由于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资本逐渐失去了耐心。加之二级市场退出渠道不畅,特别是科创板对未盈利企业的接纳度有限,导致机构投资者面临退出困难。为了应对生存压力,不少创新药企业不得不将尚在研发阶段的管线提前对外授权,即“卖青苗”。这一现象在近两年尤为突出,反映出创新药企业在资本寒冬中的无奈与困境。

据周立运介绍,自2023年初至2024年8月,国内创新药行业一级市场累计融资金额为71.3亿美元,而企业从对外许可中拿到的首付款累计达到了96.5亿美元,高出一级市场融资额35%。这一数据表明,对外许可已成为创新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创新药资产在当前环境下被低估的现状。

周立运还指出,中国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数量自2021年以来逐年下降,特别是二、三期临床试验的数量明显减少。2024年中国新药临床试验的患者招募人数与2015年接近,基本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这一趋势表明,资本寒冬和行业环境的压力已经对中国创新药的研发产生了显著影响,未来创新药研发的“苗子”可能会减少。

面对这些挑战,周立运认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窗口期。一方面,仿制药板块面临产业整合与集中化,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营质量;另一方面,创新药生态则需要在资本寒冬中磨砺,以更成熟、理性的方式推动不断试错与突破。他呼吁资本市场和政策层面给予更多支持,共同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