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智谱Agent OpenDay活动现场,当被问及To B业务进展时,公司CEO张鹏仅以“还行吧”简短回应,透露出这家明星AI企业在巨头夹击下的艰难处境。
今年,智谱深度参与了大模型市场的激烈竞争,与百度、阿里、腾讯和字节等科技巨头同台竞技。然而,对于AI创业公司而言,入围往往只是获得了一个“安慰奖”,多数情况下难以真正突围。
据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最近日期,以“大模型”为关键词的中标数量约有200条。其中,四大云厂商——阿里云、百度云、腾讯云和火山云——共中标98个,占总订单量的近一半,总计拿走了11.12亿元的订单金额,在国企和政企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AI公司似乎陷入了一个自我证明的困境,不得不依靠频繁的发布会和新品推出来吸引B端客户。然而,云大厂凭借其在算力、解决方案打包和客户路径依赖等方面的先天优势,让AI创业公司难以望其项背。云大厂的算力订单价格具有市场碾压性,大模型功能在与云、数据库和SaaS等服务的打包中,既能摊平成本,又能增加谈判筹码。
更为严峻的是,云厂商在To B市场也打起了价格战,以远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获取订单,进一步压缩了AI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同时,AI创业公司的先发优势逐渐消退,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大厂的差距日益缩小,甚至被超越。
从各大云厂商的财报中,AI和大模型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阿里云通过MaaS概念,以大模型和AI产品带动云收入,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百度则在AI和大模型上采取了激进策略,将重心放在了大模型和AI应用上,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AI收入占比仍在提升。
腾讯云则相对保守,更倾向于在行业形势明朗后再进入市场。然而,腾讯云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AI融入现有生态,以满足业务需求。尽管AI收入在腾讯云中的占比相对较低,但预计明年将产生可观的自由现金流。
在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国大模型市场中,客户对大模型和AI功能的需求充满不确定性。目前,真实、持续而稳定的需求主要来自政企客户,即所谓的To G市场。云厂商凭借其在G端市场的渠道、经验和客户资源,迅速抢占市场,成为今年疯狂上分的关键。
根据光子星球追踪的今年截至最近日期的中标情况,百度云在金融、通信等多个行业中标数量最多,共计拿下4.46亿元的订单,其中算力和大模型应用服务占据大头。阿里云则在金融、教育科研和政务等领域发力,凭借3.96亿元的智算订单,总中标金额与百度云相近。
腾讯云在传媒和通信领域表现突出,中标金额总计1.8亿元。腾讯云的AI产品和服务在政企客户中认知度较高,尤其是在大模型训练部署方面。火山云则基本拿遍了智能体细分领域的订单,虽然总金额不高,但反映了其市场推广策略正在从C端向B端加速转型。
在现阶段,除了算力大单外,很难说哪个厂商具有压倒性优势。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市场竞争激烈,僧多肉少。剔除算力后,各大云厂商的大模型和AI相关客单价普遍较低,且存在分包和利润分配等问题。
在To B或To G项目中,客户需求往往是复合型的,需要一整套软硬一体的客制化解决方案。这对新切入行业的创业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往往无法满足全面的订单需求。同时,云大厂通过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了AI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使得大模型To B市场的恶性循环愈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