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在2024年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多项“首次”不仅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更在全球航天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征十二号火箭的首次亮相便是其中一大亮点。11月30日,这枚火箭在海南航天商业发射场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迈上了新台阶。长征十二号采用了两级构型,配备强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2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6吨,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单芯级运载火箭。火箭箭体直径达到3.8米,推进剂装填量和推力性能均有显著提升,进一步优化了运载系数。长征十二号还首次使用了牵制释放系统和冷氦直接增压技术,大幅提高了发射效率和运载能力。
在科学探索方面,“天关”空间望远镜的发射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该望远镜于1月9日发射,10月31日正式命名为“天关”,并开启了X射线时域天文学探测的新篇章。它拥有宽视场和窄视场两台X射线望远镜,能够发现宇宙中更多的暂现源和爆发源,系统性地探索宇宙高能暂现和剧变天体。自发射以来,“天关”已发现多个新暂现天体,成功获取了首张全天X射线天图,并向国际天文界发送了多条天文警报,展示了强大的深空探测能力。
“天关”卫星
中法合作的“中法天文卫星”也在2024年成功升空。这颗卫星运行在635千米高的近地轨道上,设计寿命为3年。它搭载了4台科学载荷,能够进行多波段观测、快速机动和灵活操作,是全球对γ射线暴开展多波段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卫星之一。发射后不久,“中法天文卫星”便成功探测到多个γ射线暴,验证了其高精度触发探测能力。该卫星的观测波段覆盖了从高能到近红外波段,能够对γ射线暴的电磁辐射性质进行全面测量和研究,为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提供重要线索。
“中法天文卫星”
在卫星互联网建设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主导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千帆”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星座,已分阶段发射了多组卫星。这些卫星具有离地较近、成本低、功耗低、覆盖广、时延低等优势,能够提供大带宽、低时延、高质量、高安全性的全球覆盖卫星互联网服务。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也在统筹规划建设由1.3万颗左右的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的星网星座,旨在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
“千帆”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
在海洋探测领域,我国也迈出了重要一步。11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填补了我国在海洋动力卫星系列中海洋盐度探测能力的空白。该卫星采用多种遥感器联合探测,能够全天时、全天候获取高精度全球海洋盐度信息,为海洋预报、海洋生态预报、极地海冰监测等方面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海洋盐度探测卫星”
最后,嫦娥六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也是2024年中国航天的一大亮点。该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并返回地球,采集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月球样品,为后续月球探测及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同时,嫦娥六号任务还促进了国际航天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