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危害几何?中国科学家如何精准预警守护地球安全?

   时间:2024-12-08 14:20 来源:天脉网作者:朱天宇

在浩瀚的太阳系大家庭中,除了我们熟知的行星与卫星之外,还有一种数量庞大的天体——小行星,它们如同太阳系构建过程中的遗留砖石,不时地与地球擦肩而过。

近日,一颗小行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精彩亮相,化作夜空中闪耀的火流星,这一幕被全球科学家密切关注,我国也通过多站点组网观测参与其中,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11次小行星撞击预警。

那么,这颗小行星究竟有多大?我国科学家又是如何追踪并预警它的呢?如果小行星真的撞击地球,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又能采取哪些措施来防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

在这次预警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利用位于云南姚安和青海冷湖的多个高精度望远镜,对这颗直径约0.75至1米的小行星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组网跟踪观测,最终在撞击前42分钟成功捕捉到其图像。

紫金山天文台的助理工程师徐智坚表示,由于这次小行星的撞击点位于西伯利亚,正好处于我国夜晚观测的绝佳位置。美国观测完毕后,直至我国进入夜晚,国内各台站的观测结果才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统计,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140万颗小行星,其中约90%位于小行星带。而近地小行星,即那些可能接近地球轨道的小行星,数量已接近3万颗。

关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专家指出,这与其速度和质量密切相关。如果是一颗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的灾难;而直径140米左右的小行星则可能对一个区域造成毁灭性打击;直径50米的小行星则可能仅对局部地区产生影响。

面对小行星撞击的威胁,徐智坚表示,我们可以通过望远镜对较远距离的小天体进行日常巡天编目,了解其数量和分布。而对于近地小行星,我们可以在其靠近地球前几天或前几周通过大口径、大视场的望远镜发现它们,从而为我们提供足够的时间来应对。

在今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上,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发布了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该任务计划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在撞击器对目标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时,探测器将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观测,并在撞后继续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和科学探测等工作。通过这一任务,我国将实现“动能撞击+天基评估”的双重目标。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