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味蕾新境界:舌头能尝到的远不止五味
人们常以“酸甜苦咸鲜”为标准来判断味蕾的灵敏度,但你知道吗?我们的舌头其实能辨识更多种类的味道。味觉的奥秘,远不止于此。
味觉的产生,源于食物分子与味蕾的亲密接触。当我们咀嚼食物时,食物中的分子溶解在唾液中,并接触到舌头上凹凸不平的味蕾。味蕾中的味觉细胞表面布满了受体分子,这些受体如同锁,而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则是对应的钥匙。当特定的化学物质激活特定的味觉细胞时,这些细胞会向大脑发送信号,大脑则将这些信号翻译成我们所感知的味道。
我们熟悉的五味,其实与特定的化学物质或离子息息相关。例如,碳水化合物带来甜味,食物腐坏产生的化合物带来苦味,而蛋白质及氨基酸则呈现出鲜味。咸味和酸味则与离子有关,钠、钾、锂等碱金属离子带来咸味,而能产生氢离子的物质则带来酸味。
然而,离子的味道并不止于此。例如,亚铁离子,这种常见于血液中的离子,在与人体体液接触后,会迅速产生一种名为1-辛烯-3-酮的有机物。人们对这种物质的气味非常敏感,久而久之,我们就将这股味道与血液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是腥味。在半熟的肉类或血肠类食物中,人们常常能尝到这种亚铁离子的味道。
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了舌头能尝出“钙味”的新奇现象。为了研究钙味是如何被感知的,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发现压力大的老鼠更偏爱钙饮料。虽然钙味可能并不美妙,但钙是身体必需的元素,摄取不足会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因此,在压力大到威胁健康时,生物会倾向于多摄入钙。研究人员还找来志愿者品尝加钙饮料,他们评价钙味微苦中带着一点酸,如果浓度过高,这种味道将相当难忘。
提到脂肪,你或许会想到油腻的味道,但那并非真正的脂肪味。科学家发现,真正产生“脂肪味”的化学源头是未酯化脂肪酸。2005年,法国研究者发现小鼠的味蕾中存在一种名为“CD36”的受体,当脂肪酸与这种受体结合时,小鼠会对脂肪酸溶液产生兴趣。2012年,科学家在人类舌头的味蕾中也发现了这种受体,且受体的数量直接影响人们对脂肪味的感知。
为了进一步研究脂肪味,科学家进行了实验。他们发现,虽然大多数人可以轻易分清甜味、咸味和酸味,但对于脂肪酸样品,人们却更倾向于将其归类为苦味或鲜味。然而,在第二次实验中,当只有苦味、鲜味和脂肪酸样品时,大部分人成功地将脂肪和其他样品区分开来。这表明,脂肪确实有一种不同于苦味和鲜味的全新味道,只不过我们对其并不敏感。
除了上述味道,还有一些滋味让味蕾难以忘怀。未成熟的水果带来的涩味,微苦又刺激;薄荷和乙醇带来的清凉感,提神醒脑;花椒的麻味,让舌头和嘴唇发麻,弱化了其他滋味。通过舌头,食物的千般滋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