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种名为“死亡三秒”的危险游戏悄然在一些中小学校园内复苏,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担忧。这款游戏以同学间相互按压导致窒息缺氧为特点,据称,参与者在濒死边缘会经历短暂幻觉,这一神秘体验吸引了部分学生的好奇尝试。
在江苏省苏州市的一所初中,学生王阳向记者透露了他亲身参与这一游戏的可怕经历。王阳描述,在被按压的过程中,他逐渐感到呼吸困难,随后陷入无意识状态。十几秒后醒来时,全身如遭电击,周围的声音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而同学们眼中的王阳,则呈现出“翻白眼”、“强烈抽搐”的惊险一幕,十几秒后才恢复意识。
媒体纷纷发出警告,指出“死亡三秒”游戏的潜在危险,但评论区却出现了不少学生的质疑,认为这些警告是夸大其词。这一现象引起了南京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上官金雪的注意。她指出,青春期是充满探险和冒险精神的阶段,不仅人类如此,动物界也存在类似行为。例如,青少年獒蝠在面对捕食者时,反而会更加勇敢地接近,以探索未知。
然而,与动物不同的是,青春期的孩子还需面对学业、考试等多重压力。在现实生活规则的束缚下,他们往往在网络世界中寻求自由和刺激,甚至不惜游走于危险的边缘。上官金雪强调,这些孩子对新奇、刺激的游戏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而“死亡三秒”正是其中之一。他们将此视为勇敢和厉害的象征,享受着游戏带来的刺激感。
河南一所初中的学生乔白,便是这一游戏的受害者之一。在一次课间,他被同学拉去参与“死亡三秒”游戏。在被按在墙上后,乔白短暂昏迷,醒来后却发现自己不停地流鼻血,全身无力。医生检查发现,这是大脑缺氧导致的后果。神经外科医生指出,该游戏通过压迫心脏和抑制呼吸,减少大脑血液和氧气的供应,严重时可能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甚至危及生命。
面对这一危险游戏,学生们是否真的不知危险?北京某中学的班主任表示,游戏名字中的“死亡”和“三秒”字眼,本身就带有刺激和神秘感,让学生低估了游戏的危险性。上官金雪也指出,孩子们虽然知道危险,但缺乏识别和评估危险的经验,容易被新奇、刺激的游戏所吸引。
“死亡三秒”游戏还让学生们在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游戏一旦流行起来,学生便被分为“玩过”和“没玩过”两类。而敢于参与游戏的孩子,往往被视为勇敢的象征,甚至将游戏视为自己的高光时刻。这种心理效应,无疑加剧了游戏的传播和蔓延。
据悉,“死亡三秒”游戏最早源于东南亚青少年群体,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教育部早在2004年便明确表态,要坚决制止此类游戏在学生中的传播和蔓延,以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