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掌握“引雷术”,让雷电为我所用?

   时间:2024-11-26 11:26 来源:天脉网作者:朱天宇

在自然界中,雷电以其强大的力量和不可预测性,时常给人类带来意外与损失。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于气象的掌控能力逐渐增强,不禁让人思考:我们能否掌控这令人敬畏的雷电之力?

事实上,人类对于雷电的掌控探索早已悄然展开。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至1961年,美国气象学家布鲁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观察到海军进行的水下炸弹爆炸实验竟然牵引下了一道闪电。这一发现激发了布鲁克探索人工引雷的可能性。

经过多次尝试,布鲁克发现,尽管使用琴弦、钢丝等导电物体在雷暴云下放飞气球,未能成功将闪电引至地面,但他在实验中观测到了微弱的电流。经过深入分析,布鲁克推测,强电场作用下形成的电荷屏蔽层是阻碍电流流动的关键。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新实验,以高速移动的接地导线穿入强电场,成功观测到了电流现象,从而验证了人工引雷的可行性。

在布鲁克的启发下,人类踏上了人工引雷的征程。1966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在佛罗里达州实施了人工引雷实验,他们利用小型火箭搭载细钢丝,成功引发了17次雷电。此后,法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也相继取得了人工引雷的成功。如今,人工引雷实验已成为各国气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人工引雷并非易事。要成功引发雷电,首先需要满足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条件,即雷电多发时段和地带。火箭和导线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火箭的发射速度需适中,以确保导线能够冲破电荷屏蔽层;导线则需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能。在实际操作中,科学家们还需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如安装法拉第笼等。

尽管人工引雷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现有技术手段无法直接探测空中电场强度,导致引雷成功率难以保证。一旦引雷失败,如何安全回收可能带电的导线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引雷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引雷方法,其中激光引雷备受瞩目。

激光引雷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科学家保尔提出,但直到1994年,中国科学家王道洪等人才提出了利用铁塔尖端强电场进行激光引雷的可行方法。然而,受天气条件和设备规模的限制,激光引雷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最近,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科学家通过添加石墨烯微粒,成功降低了点火所需的激光束强度,为激光引雷提供了新的可能。

随着人工引雷技术的不断进步,雷电的利用价值也日益凸显。通过改变雷电的落点,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雷电的危害;同时,雷电还能被用于生产化肥、人工育种和清新空气等领域。未来,雷电或许将成为一种可控的环保新能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