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城重庆,首届太空生存与开发利用国际会议近日盛大召开,汇聚了国内外众多顶尖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太空科技的未来之路。
会议现场,专家学者们围绕太空生存技术创新、地外生态系统构建及外空资源的和平开发利用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沙坪坝区见证了这一科学盛会的热烈氛围,为太空探索的未来描绘出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蓝图。
中国探月工程的辉煌成就成为会议讨论的亮点之一。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里程碑,更刷新了人类对月球认知的新高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于登云指出,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不仅满足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更揭示了月球背面独特的科学现象,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样本。
于登云院士还提到,截至目前,人类已进行了315次深空探索,其中月球探测高达135次,彰显了人类对月球及深空的浓厚兴趣与不懈追求。中国自2004年以来,已成功实施了9次月球探测任务,从嫦娥四号的月背软着陆到嫦娥六号的月背采样返回,中国深空探索的步伐坚定而有力。
在探索月球的未来方向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四期首席科学家王赤提出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构想。他强调,月球是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关键对象,国际月球科研站将作为多国合作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开展月球地质、月基天文、地月环境等多方面的科研活动,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新的平台。
重庆大学在太空科技领域的研究同样引人注目。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杨士中带领的团队,正致力于太空太阳能电站的研究,旨在从太空获取电能并传回地球。目前,该项目的地面试验基地正在璧山区积极推进,主体实验楼已破土动工,相关技术验证与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刘汉龙团队也在月球生物建造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通过微生物加固技术,有望为月球建造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一技术未来可用于月面路面建设,降低月尘影响,为月球探索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多个分论坛,围绕国际月球与行星探测进展、空间科学技术开发与利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同时,由重庆大学主办的《太空生存研究》期刊也在会上正式创刊,该期刊将重点关注地外空间生存与防护等领域的研究,为推动太空科技的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