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脂加工领域,游离脂肪酸含量过高不仅会影响油脂的风味,还可能加速油脂的水解酸败过程,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那些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它们在热和氧的作用下更易发生氧化酸败,不仅阻碍油脂的氢化过程,还可能对生产设备造成腐蚀。因此,有效去除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成为了油脂精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油脂原料的多样性,精炼脱酸工艺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其脂肪酸结构各异,这直接决定了在选择脱酸工艺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脱酸工艺主要包括物理脱酸和化学碱炼脱酸两种,每种工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物理脱酸工艺通过向毛油中注入真空水蒸气,利用蒸馏汽提的方式有效分离出游离脂肪酸、不皂化物及臭味组分等杂质。这一工艺不仅得油率高,而且不会产生皂脚,同时还能获得高附加值的副产物脂肪酸。然而,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油脂,如棉籽油,物理脱酸可能会因高温导致热聚合反应加剧,从而增加分离游离脂肪酸的难度。因此,在选择物理脱酸工艺时,需要充分考虑油脂的种类和特性。
相比之下,化学碱炼脱酸工艺则通过向毛油中加入碱液来中和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实现有效分离。该工艺操作简便,脱酸效果显著,适用于多种毛油的处理。然而,当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时,碱液脱酸可能会导致中性油损失过多,增加碱液和油脂的损耗。因此,对于酸价较高的油脂,如米糠油,化学碱炼脱酸工艺可能并非最佳选择。
在实际生产中,油厂在选择精炼脱酸工艺时,必须综合考虑油脂的种类、酸价以及生产经济效益。例如,对于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油脂,化学碱炼脱酸法是一种有效的选择;而对于米糠油、棕榈油等酸价较高的油脂,为了降低损耗并提高生产效率,物理脱酸工艺可能更为合适。通过合理选择精炼脱酸工艺,油厂可以确保油脂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