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这个已经超期服役近十年的太空巨擘,近期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接踵而至,引发了外界对其安全状况的深切关注。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出紧急撤离的预警,原因直指国际空间站长期存在的漏气问题。据悉,这一“顽疾”已经困扰了空间站五年之久,且有愈演愈烈之势。NASA的专家团队担忧,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可能会导致灾难性故障,甚至空间站解体的极端后果。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初步的调查结果显示,漏气点很可能位于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与货运飞船对接的转移通道上。NASA的报告指出,国际空间站当前存在四处明显的裂缝,以及五十个“令人担忧的隐患”,每天的空气泄漏量远超正常标准,达到2至2.5磅。而在今年4月,这一数字更是一度攀升至每天约3.7磅。
尽管俄罗斯宇航员已使用密封剂和补丁覆盖了所有已知的裂缝,但泄漏并未完全停止,每天的泄漏量虽有所减少,但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NASA监察长办公室已将国际空间站的风险评估等级提升至最高级别,显示情况的严峻性。
更为复杂的是,美俄双方在漏气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NASA对“星辰”号服务舱的结构完整性和潜在灾难性故障表示高度担忧,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则持不同看法,认为解体风险并不现实。双方在漏气原因的判断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俄罗斯方面倾向于微振动导致的金属疲劳,而NASA则认为问题更为复杂,涉及多个因素。
这一分歧的背后,折射出美俄在太空合作领域的全面倒退。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特别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终止了与俄罗斯的大部分国际太空项目。然而,由于国际空间站的技术限制,双方不得不勉强维持合作。按照计划,俄罗斯将于2028年撤出国际空间站,而美国及其合作伙伴则计划将其运行至2031年。
面对紧迫的安全挑战,美俄双方均采取了应急措施。例如,存在泄漏问题的转移通道必须始终保持密封状态,仅在货运飞船对接时临时打开。同时,NASA还要求停靠在国际空间站的载人“龙”飞船临时安装一个额外的“托盘座椅”,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这一新增座椅的设立,是为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所有宇航员都能安全返回地球。
国际空间站自首次载人运行以来,已经过去了二十四年。部分舱段的入轨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尽管其设计使用年限为十五年,但如今已超期服役近十年,部分设备的使用寿命明显超过了设计期限。正如美国“太空”网站所言,“像任何老化的航天器一样,国际空间站出现这样的维护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意料之中的”。然而,作为人类太空合作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国际空间站当前的困境确实令人唏嘘。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在太空中还有另一个新的立足之地——中国天宫空间站。这无疑为人类在太空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希望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