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量子探测暗物质,探测界限提升50倍引国际关注

   时间:2024-11-13 08:40 来源:天脉网作者:任飞扬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暗物质探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校的彭新华教授与江敏副教授携手,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成功提升了暗物质诱导的自旋相关相互作用的探测界限,这一成果相较于国际上的先前记录,实现了50倍以上的飞跃,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宇宙中的物质构成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我们所熟知的、能够通过肉眼或仪器观测到的物质,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仅仅占据了宇宙总质量的5%。而剩余的95%,则是由我们尚未能直接探测到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所占据。寻找暗物质,不仅是解开宇宙奥秘的关键,更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挑战。

然而,暗物质粒子并不发光,也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这使得我们无法借助传统的光学或电磁观测设备直接“看到”它们。为了探测这些神秘的“暗粒子”,全球物理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科研竞赛。轴子,作为可能构成暗物质的热门假想粒子之一,成为了此次中科大研究团队的重点研究对象。

科研团队巧妙地运用了量子精密测量技术,通过两个相距60毫米的极化原子系综,在“轴子窗口”内探测轴子暗物质诱导的自旋相关相互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精心设计了磁屏蔽系统,成功将环境的经典磁场信号抑制到了一百亿分之一的极低水平。同时,团队还引入了引力波探测中常用的最优滤波技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轴子信号的信噪比。

经过一系列的创新与努力,科研团队终于在“轴子窗口”内给出了迄今为止最强的中子—中子耦合界限,将国际上的探测界限大幅提升了50倍以上。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中科大在暗物质探测领域的卓越实力,更为全球的物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的迈克尔·斯诺教授对此评论道,这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创新性地引入了磁放大技术和信号模板两种新技术,从而超越了国际先进水平。彭新华教授也表示,通过提升探测精度和范围,研究团队大大增加了寻找到“暗粒子”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还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通过提高核磁共振的精度,可以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同时,这一技术也有望在深海探测等精密测量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科大研究团队的这一突破,无疑为人类的科学探索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