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璀璨舞台上,第十五届盛会的焦点之一无疑是探月工程四期的辉煌成就。此次展览中,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带回的珍贵月壤样品,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嫦娥六号不仅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还成功将1935.3克月壤样品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地球。这批月壤样品在今年6月顺利抵达,目前正由科研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在博览会现场,观众得以亲眼目睹携带月壤样品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及降落伞实物,以及用于采集月壤的密封罐。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精心打造的嫦娥六号月面工作1:1模型,生动展现了其复杂的采样过程。嫦娥六号着陆上升组合体作为“操作员”,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形似汉字“中”的图案,象征着中国航天的卓越成就。采样结束后,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展示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旗帜飘扬在“中”字图案上方,彰显了中国航天的荣耀与自豪。
与此同时,鹊桥二号中继星模型也亮相展会。作为探月四期的“总开关”,鹊桥二号正在轨稳定运行,为嫦娥系列任务提供关键的中继通信支持。它不仅成功服务了嫦娥六号任务,还将继续为嫦娥四号以及后续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乃至未来的国际月球科研站等任务保驾护航。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还展示了多个卫星展品,彰显了我国在应用卫星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综合实力。高通量通信卫星以其大容量、高精度、高效益的特点,开创了我国卫星互联网的新时代。这些卫星能够实现数百吉比特每秒容量的灵活管理,为通信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遥感领域,展出的海洋二号和高分三号系列卫星共同守护着我国的海洋安全。海洋二号系列卫星组成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星座,能够全面监测海面高度、温度以及风浪场等变化;而高分三号系列卫星则构成了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星座,以高分辨率洞察海洋的细微变化。两者一动一静,共同为海洋安全保驾护航。
“句芒”号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是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历经十年研制,该卫星于2022年成功发射并正式投入使用。它为我国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展现了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实力。
陆地探测四号01星作为世界首颗高轨SAR卫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能力。它采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技术,能够穿透云层观测云层之下的世界,不受气候和光照的限制。这一技术为防灾减灾等广泛应用场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微小型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北京三号系列卫星以及高分辨率SAR卫星等小卫星产品,集中展示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SAR遥感、敏捷光学遥感等领域的发展成果。这些卫星具备高精度成像能力,能够提供全天时的遥感服务,部分性能指标和服务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