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航天事业再次迎来里程碑时刻,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对接,模拟画面由韩启扬拍摄并经由新华社发布。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人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他们将在此展开为期约6个月的太空科研与生活。
与此同时,就在神舟十九号升空前夕,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也圆满完成了其使命。11月4日,中国空间站第七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八号返回舱安全返回地球。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地检查这些珍贵的返回实验样品,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
自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功能日益凸显。目前,空间站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并通过神舟飞船的多次往返,成功带回了大量科学样品。这些实验涵盖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例如,随神舟十八号上行的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在轨稳定运行了40余天,成功实现了空间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为未来探索地外星球密闭生态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科学家还在空间站首次实现了全光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制备,建成了国际上首个空间光晶格量子模拟实验平台。西北工业大学的魏炳波院士团队也在空间站开展了高性能难熔合金的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发现。
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期间,不仅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和多次货物出舱任务,还进行了多个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而神舟十九号乘组则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重点围绕《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中的“太空格物”主题,预计将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等方面取得一批新的科学成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以来,已有4000余项空间应用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为服务国计民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空间站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详细介绍空间站入轨以来开展的科学与应用任务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执行神舟十九号任务的航天员乘组中,有两位90后的年轻面孔——宋令东和王浩泽,他们与70后的蔡旭哲一同组成了“天宫”空间站首次迎来的90后航天员团队。随着神舟十九号的顺利升空,中国已有24名航天员飞上了太空。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也已顺利完成,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入选,其中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他们正在为未来的太空任务进行紧张的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中国正与有关国家磋商选拔训练国外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他强调,中国空间站不仅是中国的空间站,更是促进人类航天技术发展、造福全人类的空间站。神舟载人运输系统与天舟货运系统具备可靠稳定的人员物资天地往返能力,随时欢迎世界同行参与中国空间站的飞行任务。
在载人月球探索方面,中国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和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科学研究目标和配套载荷总体方案已基本确定,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正紧张有序地研制建设中。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航天服、载人月球车等关键设备正按计划进行初样产品生产和相关地面试验,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