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游戏”重返校园:青少年为何沉迷?如何斩断隐患?

   时间:2024-11-07 14:06 来源:天脉网作者:江紫萱

近日,湖南益阳市的一些家长表达了对校园内流行的一种“死亡游戏”的深切担忧。据家长反映,孩子们在参与这个游戏后,会突然尖叫并晕倒,脸上布满冷汗,甚至在第二天仍然感到头痛头晕。这一危险的游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益阳市教育局教育督导科的工作人员证实,他们已注意到这一事态,并透露涉事学生目前身体状况已无大碍,并已恢复正常上课。据悉,这个游戏被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玩法包括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并由他人按压胸口,目的是让体验者短时间内陷入窒息缺氧状态。

医生及专家对此游戏表达了强烈的担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意识障碍病区主任何江弘指出,该游戏通过人为压迫胸口抑制呼吸,导致短时间内缺氧,可能造成心血管抑制与脑供血减少。脑部供血不足不仅会产生神经元损伤,还可能引发短暂的意识丧失、头晕和其他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昏迷和不可逆的脑损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意识障碍病区主任医师杨艺进一步强调,这种游戏还会造成全身系统损伤,影响心脏、肺和肝脏等器官。青少年正处于神经系统和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期,缺氧带来的损伤往往更难恢复,甚至可能影响未来的智力发展和认知功能。这种缺氧还可能导致心律不齐、心肌损伤等,对心脏功能有潜在的长期影响。

尽管教育部多年前已明令禁止此类游戏,但它仍不时在校园中死灰复燃。据公开资料显示,“死亡游戏”最早源于东南亚及我国港台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传入我国,并在内地和沿海城市的少数中小学和大学校园中传播。教育部曾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一旦发现学生参与此类活动要立即制止,并严厉打击、取缔相关不法游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青少年易受“死亡游戏”吸引,部分原因在于其年龄和心理特点。学校和家长应从孩子心理特征出发,分析他们参与此类游戏的原因,提供有益的游戏和自主活动,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减少受此类游戏的影响。山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智库专家泰祺指出,网络传播也是游戏死灰复燃的原因之一,青少年在网络上观看后会加以模仿。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晓边表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冲动性心理特点,喜欢尝试新奇、刺激的事物,并易受从众心理影响。同时,现在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和成长烦恼与以往不同,但学校、家庭的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并未跟上这种变化。他强调,现在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仍停留在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层面,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指出,学生普遍学习压力大,现实生活中缺乏健康的娱乐和游戏,当“死亡游戏”流行时,他们很容易感到兴奋并参与其中。同伴之间的压力也促使学生参与此类游戏,以避免被孤立或被视为“胆小鬼”。她建议学校应密切关注和建立机制,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参与此类游戏,同时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