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益阳市的一些学生家长纷纷反映,一种被称为“死亡游戏”的危险活动在当地校园内悄然流行,导致多名学生在参与游戏后迅速晕倒,伴有尖叫和冷汗,甚至次日仍感头痛头晕。据称,该游戏也被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玩法涉及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以及由他人按压胸口等步骤,其核心在于让参与者短时间内达到窒息缺氧的状态。
益阳市教育局教育督导科的工作人员证实,当局已注意到这一事态,并透露涉事学生目前身体状况已无大碍,已重返课堂。这一“死亡游戏”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在学生间流传,教育部曾明令禁止,各地也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然而,该游戏却屡次死灰复燃,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医生指出,“死亡游戏”通过人为方式压迫胸口、抑制呼吸,导致短时间内缺氧,可能引发心血管抑制与脑供血减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一位主任医师详细解释了缺氧对身体的危害,包括可能造成心血管抑制、脑供血不足,进而导致短暂的意识丧失、头晕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昏迷和不可逆的脑损伤。长期反复缺氧还可能诱发慢性脑部疾病,对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各器官造成潜在的长远影响。
对于“死亡游戏”为何屡禁不止,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指出,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他们容易受此类游戏的吸引,学校和家长应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提供有益且自主的游戏,以替代这类危险活动。同时,山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智库专家表示,网络传播也是游戏死灰复燃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在网络上看到相关介绍后可能会进行模仿。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则强调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冲动性心理的特点,以及他们对新奇、刺激事物的热衷。他指出,当前学校和家庭在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跟上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他还提到,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于注重应试压力,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教育和心理需求的全面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也指出,学生普遍面临学习压力,现实生活中缺乏健康的娱乐和游戏,当“死亡游戏”流行时,他们容易感到兴奋并参与其中。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的影响也很大,为了不被孤立或被视为“胆小鬼”,一些学生可能会被迫或自愿参与这类游戏。
针对这一问题,多位专家建议,学校应密切关注学生间的游戏情况,一旦发现危险游戏要及时阻断并进行科普教育。同时,学校应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应跳出应试教育的框架,注重教导学生学会学习、生活、保护生命和人际交往,全面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推进家校医社协同心理教育服务体系,旨在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区和医疗资源,有效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关注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预防类似危险游戏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