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成都跨界对话:揭秘大熊猫野外导航与保护新进展

   时间:2024-11-06 08:29 来源:天脉网作者:钟景轩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家沙龙近日举行,汇聚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梅-布里特·莫泽教授、哈佛大学生物启发工程怀斯研究所所长唐纳德·英格伯在内的众多科学界精英。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科学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的珍贵机会。

当科学家们漫步在绿意盎然的林荫小道上,恰逢大熊猫的用餐时间。饲养员巧妙地将新鲜的竹子和竹笋藏匿在兽舍内,而这些圆滚滚的“吃货”们却毫不费力地找到了食物。它们先用鼻子嗅探一番,随后用前掌灵巧地掰开竹子,开始享受美味。这一幕逗乐了所有在场的嘉宾,也引发了关于大熊猫感官能力的讨论。

面对嘉宾们的疑问,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德生解释道,尽管大熊猫的视力并不出众,但它们具备一定的色彩识别能力,且嗅觉异常敏锐。在挑选食物时,大熊猫会依靠视觉区分竹子的新鲜度和颜色,同时依赖嗅觉来挑选自己喜欢的竹子品种。这一解释让大家对大熊猫的感官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随后的“跨界”对话中,梅-布里特·莫泽教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大熊猫在野外是如何导航的?李德生回应说,大熊猫通过其独特的生存技能来识别地形地貌,寻找水源和食物。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不仅能用来挑选竹子,还能帮助它们在广阔的野外环境中定位。大熊猫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会通过将生殖腺分泌物如尿液涂抹在树干上来标记领地,有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吸引配偶。

对于梅-布里特·莫泽教授关于雄性大熊猫海马体发达程度的提问,李德生坦言目前在该领域还没有深入研究。但他表示,听了教授在腾讯科学WE大会上关于海马体功能和大脑GPS系统的分享后,受到了很大启发,并表达了与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相关研究的意愿。

唐纳德·英格伯教授则对大熊猫的健康研究表示了浓厚兴趣。他赞叹了大熊猫居住环境的优美,并指出大熊猫对饲养员的信任程度很高,这从它们对饲养员呼唤的回应中可以看出。唐纳德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团队在器官芯片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表达了与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合作开发适用于大熊猫的“大熊猫器官芯片”的意愿。

活动现场还播放了一段特别的视频,展示了全球首只“全真大熊猫”。这只大熊猫基于游戏科技超高清数字还原了大熊猫的皮肤肌体和200余万根毛发,并以卧龙保护区为原型打造了包含79种植物的数字栖息地。李德生介绍,“全真大熊猫”不仅是一个生动的展示载体,更能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大熊猫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李德生还透露,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已从过去的不到1000只增加到现在的近1900只,圈养大熊猫的数量也从早期的6只增加到现在的超过700只。他希望通过科普大熊猫保护知识,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这一伟大的保护事业中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