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这个始于2009年的消费节日,已经逐步演变成全球瞩目的购物狂欢盛宴和电商行业的标志性仪式。从最初的图文海报,到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再到如今AI技术的深度融入,双11见证了电商行业技术的飞速迭代和模式的不断革新。近年来,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的涌现,AI技术成为推动电商变革的新动力,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布局AI电商,探索智能购物的新未来。
在今年的双11中,AI大模型的应用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消费端工具,而是全面渗透到电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淘宝通过升级面向商家的AI工具“生意管家”,为商品生成个性化主图和卖点,提升商品转化率。同时,阿里国际推出的翻译大模型Marco,支持15种主流语种,为电商出海提供精准翻译服务。这一系列举措表明,阿里正在加速AI技术在电商全链路的应用落地。
京东则在AI+产业应用方面持续深耕,双11期间对商家工具进行全面升级,引入20款免费AI工具,涵盖店铺管理、营销推广、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京东还开放数字人直播等AI工具,通过AIGC帮助商家一键生成营销素材,提升内容制作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最近公布了言犀视频大模型的最新进展,商家可以利用该模型智能分析产品特点与用户喜好,自动生成高质量产品视频,满足图像视频化、产品种草等需求。
抖音电商则依托豆包大模型和火山引擎,推出“AI场景+商家经营提效解决方案”,包括AI生图生视频、AI练播房、AI客服助手等工具,助力商家提升经营效率。抖音电商还利用豆包·视频生成模型,将商品转化为3D动态多角度展示视频,快速上架不同尺寸的产品。这一创新不仅丰富了商品展示形式,还提升了用户体验。
相比之下,快手和拼多多在AI电商方面的布局相对谨慎。快手主要集中在视频生成模型可灵上,今年上半年有近2万名商家使用其大模型,AIGC营销素材日均消耗达到2000万份。而拼多多则更为保守,目前仅在内部做AI智能客服,未大规模布局AI大模型,战略重点仍在跨境电商Temu上。这种差异化的策略背后,反映了各大平台对AI电商的不同理解和预期。
在AI电商的浪潮中,大厂们的布局策略呈现出鲜明差异。阿里、京东和字节尤为积极,背后都拥有强大的云服务业务,将AI大模型视为提升云服务利润率、重塑成熟业务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阿里不仅将AI技术应用到所有业务线,还推出了AI产品图工具Pic Copilot、堆友等,以及AI驱动的全平台广告工具“全站推广”。字节则通过赛马机制,在多个领域推出AI产品,并将豆包大模型接入多个产品线,不断探索新场景。
京东则选择深耕电商产业的垂类大模型路线,面向零售、物流、健康等行业推出多款AIGC营销工具和智能助手。这种实用主义的策略,使得京东能够切实将大模型技术应用到电商产业链上,提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而快手和拼多多则更加注重自身业务的实际需求和风险控制,选择了更为稳健的AI电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