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种名为“死亡游戏”的危险活动在校园内悄然流行,引发了广大家长的深切忧虑。与人们记忆中踢毽子、跳皮筋等安全无害的童年游戏不同,“死亡游戏”以其极端性和潜在致命性,成为了一颗潜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定时炸弹。
该游戏也被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通过一系列特定动作,如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并由他人按压胸口,使参与者迅速进入窒息缺氧状态。有参与者反映,在短暂失去意识的过程中,会出现幻觉,仿佛穿越回童年场景,或是目睹奇异的景色,甚至“重温前世记忆”。这些神秘而诱人的体验,正是吸引青少年涉足此游戏的重要原因。
湖南益阳的一位学生家长讲述了自己孩子参与游戏后的惊险经历。孩子在游戏中被同学压住心口后迅速晕倒,并发出恐怖的尖叫,第二天仍感到头痛头晕。这位家长心有余悸地表示,孩子这次算是捡回了一条命。类似的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屡有发生,让家长们对孩子的安全深感担忧。
专家指出,“死亡游戏”不仅在当时会给参与者带来极大的恐惧和惊吓,还可能留下长期的后遗症,影响智力发育。医生介绍,游戏中压迫心脏、抑制呼吸会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严重者会出现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注册督导师陈佩华认为,该游戏在校园中流行,与青少年追求新奇体验的天性、学业压力以及好奇心有关。青少年在面对来自学校、家长和学习方面的压力时,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释放途径。同时,他们对身体和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尝试和探索。而“死亡游戏”以其刺激性强、时间成本低的特点,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死亡游戏”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种游戏就已在部分城市出现,并迅速在未成年人中传播。教育部曾多次发文提醒,要求学校、家长和相关部门坚决制止此类游戏的传播和蔓延。然而,如今该游戏再次死灰复燃,暴露出监管部门、平台、网站等对相关问题的敏感度和执行力不足。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家长和学校应提高警惕,细心观察孩子的娱乐方式。一旦发现孩子涉足此类危险游戏,应及时纠正、提醒,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应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倾诉和表达的机会。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死亡游戏”等危险活动的蔓延,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