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益阳一名学生家长发出警报,称一种名为“死亡游戏”的危险活动正在校园内蔓延,并已导致其孩子出现健康问题。据这位家长透露,孩子在参与游戏后突然晕倒,第二天仍感到头痛头晕。
这款所谓的“游戏”有多种称呼,如“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实则是一种极端危险的行为。游戏要求参与者靠墙蹲下,进行深呼吸和憋气,随后被同伴按压胸口,导致迅速进入窒息缺氧状态。这种极端行为对青少年的身体伤害极大,轻者会出现头痛头晕,重者可能导致脑损伤、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实际上,“死亡游戏”并非新鲜事物,而是旧有危险游戏的变种。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类似的游戏如“心跳游戏”和“闭气窒息游戏”就从东南亚传入我国校园,并多次受到整治,但始终未能彻底根除。2007年,教育部曾明确指出这类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并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然而,十多年后,这一危险游戏再次在校园中死灰复燃。
从心理层面分析,青少年的猎奇心理和追求刺激是参与此类游戏的主要动因。青少年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高风险活动往往对他们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当看到周围有人尝试这种危险游戏时,他们的风险意识会降低,好奇心被进一步激发。一旦陷入某种亚文化圈,从众压力会迫使他们参与其中,即便内心感到恐惧,也会因群体行为而掩盖。
为了防止“死亡游戏”再次肆虐,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严密的防护网。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道防线,必须加强安全教育,不能走过场。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生动案例、情景模拟和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死亡游戏”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监督机制,全方位关注学生的课余活动,确保没有危险行为的滋生空间。
家长也应积极履行监护职责,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家长应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交圈子,确保他们未受到有害因素的影响。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在他们面临危险诱惑时给予正确的指引。
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也应发挥重要作用,开展包含生命教育的公益课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对危险的警惕性。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和抵抗从众心理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不良诱导时能够有足够的定力和勇气拒绝参与。
随着网络信息的便捷性和复杂性增加,不良信息的传播也成为“死亡游戏”蔓延的一个重要渠道。青少年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在不经意间接触到相关信息,进而受到蛊惑。因此,社会各界还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从源头上切断危险游戏的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