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篇章中,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无疑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此次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史上第五次“太空会师”的实现,更见证了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位航天员即将开启长达六个月的太空之旅。
出征仪式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内,航天员们身着整齐划一的制服,神情坚定。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位航天员在人群的簇拥下,踏上了他们的太空征途。这一幕,定格成了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难忘瞬间。
在太空中度过六个月,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远离地球的喧嚣与繁华,航天员们将面对怎样的心理考验?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给出了答案:“航天员需要学会静下心来。”庞之浩认为,具备沉稳特质的人,如喜欢钓鱼的人,或许更适合成为航天员。
近年来,中国航天员的选拔范围逐渐扩大,航天员队伍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眼镜博导桂海潮到90后女性高级工程师王浩泽,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航天员的行列。目前,中国已选拔出四批共49名航天员,第三批航天员中更是首次出现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类航天员。
在神舟十六号任务中,三类航天员首次共同执行任务,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分别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而在神舟十九号任务中,王浩泽作为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不仅是中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也是中国第三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性航天员。她的加入,无疑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为一名航天员,并非易事。从“素人”到航天员,需要经历预备航天员选拔、训练期航天员选拔和飞行乘组选拔三个阶段。在选拔过程中,航天员的身体条件、工作技能、训练重点以及任务完成能力等方面都会受到严格的考核。其中,航天驾驶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最高,航天飞行工程师次之,载荷专家相对较低。
在空间站上生活六个月,航天员们需要适应远离人群的生活。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太空环境,航天员们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训练。心理相容性训练、心理承受力训练、心理调适能力训练以及心理应急能力训练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心理承受力训练中,航天员会被置于狭小、封闭且单调的环境中,以模拟太空飞行中的孤独感和受限状态,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应急能力训练也是航天员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模拟太空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紧急情况,如飞船故障、与地面失去联系等,训练航天员在极端心理压力下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能力。这些训练不仅有助于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存与发展,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