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关”卫星科学成果揭晓,命名背后有何深意?国际合作亮点多!

   时间:2024-11-01 08:22 来源:天脉网作者:任飞扬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一场盛大的仪式于近日举行,标志着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或称“天关”卫星,正式完成了在轨交付,并揭晓了其首批科学成果及命名由来。此次活动不仅见证了“天关”卫星的卓越成就,还开启了其与国际科学界深入合作的新篇章。

“天关”卫星自2024年初成功升空以来,凭借其卓越的X射线探测能力,迅速成为天文学界的新星。在为期半年的在轨测试中,“天关”的表现远超预期,探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均较同类设备有显著提升。它已探测到60个确定的暂现天体,上千个暂现天体候选体,以及480多例恒星耀发事件,其中不乏新类型的暂现源。例如,EP240904a这一新的恒星级黑洞候选体或中子星的发现,以及在小麦哲伦云中探测到的罕见双星系统爆发,都彰显了“天关”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的强大实力。

“天关”卫星的科学成果不仅限于暂现天体的探测。它还成功获取了首张由中国自主研制设备观测到的全天X射线天图,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X射线时域天文领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天关”还捕捉到了来自256亿光年之外的伽马射线暴EP240315a,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卫星的远距离探测能力,也为理解恒星塌缩产生黑洞的物理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天关”卫星的命名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得名于中国北宋年间记录的“天关客星”超新星爆发,这一事件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天文事件之一。以“天关”命名卫星,既体现了中国在超新星观测记录方面的悠久历史,也彰显了中国对世界天文学的卓越贡献。这一命名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还易于国际天文学界理解和接受。

“天关”卫星的成功离不开国际合作的助力。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导,欧洲空间局、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等多家国际机构共同参与研制。在轨交付后,“天关”将继续在科学研究方面开展更多国际合作。其科学团队由中欧300多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国科学家占比75%,欧洲科学家占比25%。未来,这一团队还将考虑逐步向全球开放,共同推动天文学的发展。

在发布会现场,“天关”卫星首席科学家袁为民表示,EP240408a这一新发现的暂现天体可能预示着一类全新的暂现源类型,这表明之前所认识的暂现天体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些发现对于研究宇宙中的极端天体及其物理过程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也彰显了中国在人类探索宇宙征程中的贡献。

“天关”卫星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空间科学的骄傲,也是国际天文学界共同努力的成果。未来,“天关”将继续在探索宇宙奥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人类认识宇宙、理解宇宙作出更多贡献。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