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邮储银行(股票代码:601658.SH/1658.HK)遭遇李嘉诚及其子李泽钜的连续减持动作,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根据香港联交所的最新披露,仅在10月30日,李嘉诚父子就以每股4.6294港元的均价减持了邮储银行H股约2015万股,涉及资金约9330万港元。这已经是本月内的第四次减持,此前在10月14日、10月17日和10月24日,他们分别减持了7852万股、2280万股和3573万股。据统计,这四次减持累计超过1.57亿股,涉及资金总额超过7.3亿港元,减持后他们的持股比例降至5.97%。
面对频繁的减持行为,长江实业昨日回应称,李嘉诚减持邮储银行H股所得收益将全部用于慈善事业,并强调李嘉诚基金会与邮储银行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尽管如此,李嘉诚父子的减持依然将邮储银行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邮储银行的整体业绩来看,尽管近年来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包括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市场利率中枢下行以及金融让利等因素的影响,但该行的表现依然相对平稳。从2020年至2023年,邮储银行的营业收入从2862亿元增长至3425亿元,增速分别为3.4%、11.4%、5.1%和2.3%。特别是在2020年,当不少银行因公共卫生事件陷入负增长时,邮储银行依然保持了正增长,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具体来看,邮储银行的利息收入一直是其营业收入的中流砥柱,占比超过80%,且始终保持正增长。从2020年的253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818亿元,增速分别为5.5%、6.3%、1.6%和3.0%。同时,手续费收入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从165亿元提升至283亿元,三年累计增速高达71%。然而,进入2024年以来,邮储银行的业绩出现了转弱的迹象,手续费收入在高速增长后,今年上半年下降了16.7%,前三季度下降了12.7%。拨备前净利润也延续了负增长的态势,前三季度下降了1.8%。
值得注意的是,邮储银行的成本收入比远高于同行业水平,且近年来持续攀升,不断侵蚀着利润。从2020年至2023年,该指标从57.9%上升至64.8%,远高于大型国有银行约30%的水平。这一差距主要源于邮储银行独特的运营模式——“自营+代理”,其中代理网点占据绝大多数。这种模式使得邮储银行在业务及管理费结构上与其他国有银行不同,特别是需要支付大量的储蓄代理费给邮政集团及各省邮政公司。根据今年半年报数据,邮储银行的“储蓄代理费及其他”占业务及管理费的比例高达57.4%,金额达到609亿元,而员工费用仅占26.5%。
为了应对持续攀升的成本收入比,邮储银行在今年9月30日公布了储蓄代理费调整方案,将代理费综合费率从1.24%下调至1.08%,下降了16个基点。这一调整涉及多个存款期限的分档费率,旨在降低运营成本。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邮储银行仍面临着不小的业绩压力。除了手续费收入大幅下降外,拨备前利润也继续回落,同时不良率和关注率持续回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不良贷款比率上升至0.86%,关注类贷款比率也升至0.81%。与此同时,邮储银行的拨备能力有所下降,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408%下降至302%,贷款拨备率也从3.60%下降至2.59%。
邮储银行在管理层职位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自2022年4月原董事长张金良卸任以来,邮储银行的董事长职位已经空缺了两年半的时间,目前由行长刘建军代理。然而,根据原银保监会的规定,“代为履职的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但刘建军代理董事长一职已远超这一规定期限。这一长期空缺的董事长职位可能对邮储银行的决策效率和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