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达集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挑战,其商业帝国的起伏跌宕引发了广泛关注。故事回溯至2016年,当王健林以中国首富的身份,决定让已在香港上市的万达商业地产私有化,这一决策悄然埋下了后续一系列变故的种子。
私有化背后的逻辑,是王健林认为公司估值偏低,不愿让投资者承受亏损。然而,这一决定却使得万达走上了漫长的回归A股之路。在私有化进程中,万达与投资方签订了一份高达300亿元的对赌协议,承诺在2018年8月底前回归A股,否则将回购全部股权。然而,房地产市场风云突变,加之海外投资失利,万达的负债率急剧攀升,王健林的个人债务一度高达6000亿元,首富之名瞬间转为“首负”。
面对困境,万达开始了大规模的资产抛售。2017年,万达将旗下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分别以438.44亿元和199.06亿元的价格出售给融创中国和富力地产,同时逐步剥离国内及海外的地产项目。尽管如此,万达商管的上市之路依旧遥遥无期,直到2018年1月,通过引进QQ音乐、苏宁、京东、融创等战投,融资340亿元,并签署新的对赌协议,试图在2023年10月前实现上市。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眷顾万达。2019年,万达商管虽然成功剥离地产业务,转型为纯粹的商业管理运营企业,但其A股上市之路却彻底陷入停滞。2021年,万达商管再次尝试港股上市,并签署新的对赌协议,但同样未能如愿。随着对赌协议期限的临近,万达再次陷入偿债危机,不得不继续抛售资产,包括北京万达投资51%的股权和多个一线城市的万达广场。
在资金链紧绷的背景下,万达于去年年底与新达盟达成协议,获得约600亿元的再投资,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然而,这并未成为万达的转折点。今年9月,虽然万达终于拿到了这笔“救命钱”,但偿债压力和资产出售仍在持续。与此同时,永辉超市和苏宁易购等投资者也开始向万达讨债,使得万达的财务状况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在万达深陷债务危机的同时,其在下沉市场的布局却悄然展开。近年来,万达已退出近30座一二线城市的万达广场,转而将重心放在二三线城市和小县城。这一战略调整的背后,是万达对下沉市场消费潜力的深刻洞察。在一二线城市商业地产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万达选择在下沉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覆盖更广泛的地域,实现租金收入的稳定增长。
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万达已在多个县城开出万达广场,并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以阜阳市太和县为例,该县的第一座万达广场在国庆假期第一天就吸引了超过33万人次的客流量,销售额突破千万。这一成绩不仅超过了贵阳等二线城市万达广场的首日表现,也彰显了下沉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
在王健林看来,下沉市场或许将成为万达突围的关键。尽管一二线城市的项目地价更贵、投资更大,但租金回报比却可能不如三四线城市。因此,万达选择将重心放在下沉市场,通过覆盖更多地级市和县级市,实现商业帝国的扩张和升级。
随着一二线城市消费降级的趋势日益明显,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的消费市场正逐渐崛起。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四大一线城市的消费增速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而三四线城市的社零增速却达到了4.76%。这一趋势为万达在下沉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对于万达而言,未来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尽管已经获得再投资并布局下沉市场,但万达仍需面对巨额的债务压力和市场竞争。如何在逆境中寻求突破,将是万达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