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物质科学大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作为此次大会的联合主席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杨培东教授无疑是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位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得主,不仅在科研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以其不懈的创新精神引领着科学的前沿。
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再常见不过的现象,但人工模拟这一过程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然而,杨培东团队却在实验室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成功实现了人工光合作用,转化效率高达8%-10%。这一成果不仅让杨培东团队赢得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计划的青睐,更为未来在火星上实施人工光合作用提供了可能。毕竟,火星的大气中95%都是二氧化碳,这一资源若能被有效利用,将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会议间隙,杨培东接受了独家专访,分享了他关于人工光合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他兴奋地表示,如今他们团队已经研发出了一种高效率的光化学二极管,可以驱动人工光合作用体系7×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这一创新设计不仅解决了以往人工光合作用依赖太阳、无法夜间工作的难题,更使得阴极和阳极产物的法拉第效率达到了约80%,这一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
杨培东团队在二氧化碳转化领域的深耕细作,不仅限于人工光合作用。他们还致力于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汽油和糖”,希望通过光电催化二氧化碳,来生产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化学品。这种模仿植物光合作用并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杨培东科研生涯的写照。他始终保持着对所在领域的敬畏感,以原创的态度推动科学的进步。
在谈到中国的科研进步时,杨培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提到,近年来中国的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二氧化碳催化领域。2021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这一成果是传统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堪称革命性的研究。杨培东还特别赞赏了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出色表现,认为他们大有可为。例如,受邀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物质科学大会”作主旨报告的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郑南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年仅46岁便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他,带领团队突破了一批化学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为中国的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