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学生张同的保研之路因综合测评(综测)排名而陷入困境。作为某高校大三学生的他,发现所在学校保研资格的评比主要依赖于综测成绩。为了提高综测分数,张同开始积极寻找各类竞赛的参赛途径,希望借此获得加分。在社交平台上,他发现了不少号称能通过参加高获奖率比赛提高综测分数的信息。通过私信交流,他收到了一款App,上面列出了各种类型的竞赛考试。
在缴纳了60元报名费后,张同参加了一个名为“国际竞赛”的英语词汇比赛。这个比赛完全在线上进行,答题后仅五天就公布了成绩。很快,他收到了一张国际英语词汇比赛三等奖的证书。凭借这张证书,张同顺利在综测中获得了加分。然而,他后来意识到,这种轻松获奖的竞赛并非个例,而是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中的“水赛”现象。
目前,许多高校采用综测排名作为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甚至保研资格的评判依据,使得综测成绩在学业评价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一现象为不少机构提供了商机,他们举办了一批含金量低、组织松散的竞赛,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吸引学生参赛以获取综测加分。这类竞赛被业内称为“水赛”,参与者只需支付几十元报名费,提交简单作品,甚至无需经过严格审核,即可轻松获奖。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指出,所谓的“水赛”其实是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异化,主要表现为赛事奖项泛滥、组织随意、活动不规范。她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学科竞赛的获奖比例高达参赛总人数的50%以上,甚至有的赛事所有参赛者都能得奖。一些赛事主办方对赛事组织不够严谨,规则形同虚设,甚至存在奖项署名虚假的情况。
不少学生表示,这类“水赛”不仅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金钱,还严重影响了学术风气。例如,某高校在读大学生李林曾花费50元报名参加了一场“水赛”,结果发现从报名到考试结束,整个过程缺乏规则要求,考试题目简单至极,监考也形同虚设。考试结束后,主办方还鼓励学员进行“推广”,以获取志愿者证书。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机构还通过模仿正规比赛的方式,举办山寨赛事,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虚假宣传。这些山寨赛事不仅误导了学生,还涉嫌违法。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葛友山表示,山寨赛事的主办方可能需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如果通过虚假宣传或不公平手段进行不正当商业竞争,或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资诈骗活动,还可能触犯刑法。
为了应对这一现象,教育部已发布了《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将84项赛事列入竞赛清单,以规范大学生竞赛活动。受访专家认为,大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时应明确竞赛的权威性和认可度,评估竞赛的专业性和难度,并警惕虚假宣传和过度承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竞赛主办方等需要合力有效规范学科竞赛,促使学科竞赛回归“育人”的根本。
樊秀娣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出台相关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细则,力保竞赛活动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同时,应加大执法力度,对竞赛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严惩不贷,对出现竞赛乱象的项目主办方采取公开警示、警告等措施,以防止其误导、欺骗社会公众。对于不能保证竞赛结果公平公正以及因各种问题屡被检举而又不能改正的竞赛项目,管理部门应取消其主办方的办赛资格。
葛友山提出,应从法律层面建立更加完善的规制体系来阻止“水赛”现象的发生,并通过合理的法律解释增强对山寨赛事的惩罚力度。教育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应切实加强对“水赛”与违规竞赛的监管力度,引导学生有序参与正规竞赛,坚决抵制名单外的违规竞赛活动。同时,建议监管部门实行“黑白名单”管理制度,定期更新并公布竞赛的“白名单”与“黑名单”,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对于在竞赛活动中发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指导教师以及所在学校,管理部门应考虑对相关责任人及其单位留下不守诚信记录或在资源分配时区别对待,以此来消除或遏制不当得利带来的负面示范效应。竞赛主办方应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赛事各个环节的公平公正,同时全程信息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各方监督。学校也应制定完善学生学科竞赛管理条例,强化对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管理和引导职责,确保竞赛的公益性和教育性。